
姓氏王父
拼音wáng fǔ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王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無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王父姓 起源
王父姓主要源自:姬姓。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靈王之裔孫王子宗敬(姬宗敬),屬於以先祖帝位稱號爲氏。據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纂修的湖南湘鄉《上湘城南王氏族譜·敘》中記載:“湘鄉城南王氏系出黃帝子居姬水者,自後稷至週中葉大姓爲姬。後靈王之子晉,晉之子宗敬,不敢與天子同姓,以王父氏爲氏。”王父宗敬,亦稱王子宗敬、王榮,琅琊人(今山東濰坊臨淄區),著名春秋時期東周大夫,即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所記載的太子姬晉的嗣子姬宗敬。姬宗敬恭卑爲人,不再以王族之姬姓爲姓氏,因而取“王父”爲姓氏,稱王父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王氏。在史籍《龍門史記》中記載:“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使榮爲司徒,封食緱邑(今河南偃師緱氏)。”後因姬周王室衰微,諸侯國紛起爭霸,王父宗敬(姬宗敬、王榮)爲避亂舉家隱居在平陽郡(今山西臨汾,一說山東新泰,一說山東鄒城,一說河南滑縣,有待進一步詳考)。
後來的太原王氏所稱謂的“太原王”與王父宗敬爲避亂舉家遷晉有密切關係,即其自稱的“食邑太原”,這與史書記載的“王父宗敬爲避亂隱居平陽”基本一致。春秋時期的“太原”,也括指今山西省臨汾地區。
王父姓 分布
王父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但今已不再,皆演化爲單姓王氏,融入了王氏大家族。
王父氏之演化的王氏一族下傳數十代,在唐朝末期由蜀川之地遷往江右。其第九世孫有二:長孫叫王俊,次孫叫王吉。王俊的後裔王萬祿在元朝時期致仕赴湘地,卜居於湘鄉城南三眼井之地,因地命名曰“品泉王氏”。王吉的後裔王千隆、王千武、王託湖三兄弟,在明朝時期接踵遷赴湘鄉,分居富公車、尹家灣、託裹子三處地方,皆王氏管業,因名曰“王管王氏”。王俊、王吉的後裔子孫世代相傳至今,繁衍得族興家旺,分播在全國各地。
王父姓 郡望
平陽郡: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琅琊國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千餘年。
王父姓 堂號
平陽郡: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琅琊國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千餘年。
王父姓 姓氏源流
壹、王父
歷史上罕見覆姓。《姓氏考略》收載。其據《路史》注云:“微子後有王父氏。”此當系出子姓。音從《姓氏詞典》。《中國姓氏大全》則音wángfù。且稱:“一作‘王夫’。”
貳、王父
王父姓起源:春秋時宋國始君微子啓之後有王父氏,見《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