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un 即可
淳姓 淳氏 淳姓起源 淳姓名字 淳姓名人
淳姓

姓氏
拼音chún
人口約 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707 位。
位於歸姓 之後,義姓 之前。

淳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70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淳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淳姓 即可

淳姓 起源

淳姓主要源自:姜姓姒姓

淳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烈山氏),出自少典帝第十一代後裔炎帝神農氏後裔,屬於以國名爲氏。相傳,遠古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國君少典氏,娶於有嬌氏之女安登,生二子:長子石年,育於姜,故姓姜。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傳八世五百十五年建都於陳,後遷曲阜,國號神農。因本起於烈山,又號烈山氏,一稱厲山,亦稱連山。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又號伊耆氏。炎帝,名石年,生於黃帝紀年前歲次丙辰548年(公元前3245年),即位於黃帝紀年前歲次甲申五百二十年(公元前3217年),至黃帝紀年前歲次癸卯三百八十一年(公元前3078年),在位一百四十年逝世,享壽一百六十八歲。都陳徒魯。其德火行,以火紀事。炎帝之妻葈水氏聽詙,又曰奔水氏,生子臨魁、董權、會魁、鬥臨、邛、柱、起、媧(女)等十三人,其他人今無可考。炎帝分封給他們十三個支國,即:怡國、伊國、紀國、淳國、甘國、州國、舟國、駘國、戲國、向國、薄國、列國、賴國。

因此,淳氏源於炎帝,並以國名爲氏,其得姓歷史十分古早久遠,已歷五千餘年了,並世代相傳至今。

淳姓起源二

源於姒姓,出自遠古帝王大禹後代淳維,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相傳,遠古帝王夏禹的後代中有一個人叫淳維。淳維,漢史後來稱其爲“燻育”,是夏王朝末代君主姒癸的庶子,即妾所生之子。姒癸荒淫無道,暴虐成性,被成湯擊敗之後,夏王室貴族皆隨姒癸被關押在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帶)去“反省”。待姒癸逝世後,成湯賜其諡號爲“桀”,因此史稱其爲“夏桀”。夏桀歿後,淳維把夏桀之衆妾據爲己用,爲避商湯的攻伐與虐待,便率領族人輾轉西遷,避居於茫茫北蠻荒漠之地,逐漸與山戎、獫狁、葷粥等部落民族聚合成一個整體,其統治權力核心即淳維的世代子孫,在先秦時期統稱之爲“戎狄”,至秦朝時期始稱其爲“匈奴”,世代在西北地區生息繁衍,以放牧爲主,成爲遊牧民族。至漢朝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記載的“匈奴”,並非最初稱霸的匈奴核心統治部落,而是其建立國家形式的部落聯盟後的廣大屬族。在秦朝末期最初出現的著名匈奴首領頭曼單於(公元前?~前209年),匈奴國家政權的締造者,就自稱是“燻育的嫡裔,本姓淳。”燻育,就是淳維。

在淳維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這,稱淳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不過,該支淳氏世系不清,史記嚴重缺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淳姓起源三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給炎帝后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爲氏,或複姓省文簡化爲氏。相傳,炎帝的後代中有人在西周初年被周武王封在淳于(今山東安丘),公爵,建淳于國,史稱淳于公。實際上,淳于國是炎帝所封州國的延續,其時鄰國除了蔡國,還有紀國。春秋早期,從河南遷移來的姒姓杞國頻繁入侵淳于國,而淳于國由於國力衰弱,無力抵抗,國君迫不得已棄國而逃往它地,就此滅亡。按史書《左傳》的記載:“桓六年,淳于公亡國,杞似並之,遷都淳于……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也就是在周桓王十一年(公元前706年),杞武公滅了淳于國,淳于公逃到了曹國。杞武公隨後將自己的國都遷至淳于國故地,故而在後世有時也將杞國稱爲淳于國。

亡國後的淳于國貴族、國民爲了紀念故國,便有以國名爲姓氏者,稱複姓淳于氏,後有人省文簡改爲單姓淳氏,世代相傳至今。

淳姓起源四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期杞國邑地淳于,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或複姓省文簡化爲氏。杞國,君主是大禹的後裔,開國君主爲東樓公。在周武王姬發滅殷商之後,尋找大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今河南開封杞縣),延續杞國國祚,並主管對達禹的祭祀。杞國在西周時期曾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攻打,無法在河南地區立足,只得暫到今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遷徙到到新泰一帶。到了杞武公執政時期(公元前750~前704年在位)國力逐漸強盛,於周桓王姬林十一年(杞武公四十五公元前706年)滅了弱小的淳于國,隨後將自己的國都遷至淳于國故地(今山東安丘),故而在後世有時也將杞國稱爲淳于國。再後來,由於大諸侯國魯國的干涉和入侵,杞國被迫繼續向東遷徙。周襄王姬鄭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將杞國遷到緣陵(今山東昌樂)。到了周景王姬貴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國都遷回淳于。杞國相對弱小,又夾在齊、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常被侵擾,魯國就曾藉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佔“杞田”。杞國爲求自保,便被迫與晉國結盟。

杞國末年,內政不穩,連續出現國君的弟弟弒君自立的情況。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杞悼公元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隱公姒乞即位,但只過了幾個月,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殺,這就是杞釐公。但好景不長,杞釐公死後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杞愍公姒維,在位十六年後,也於周元王姬仁五年(杞愍公十六年,公元前471年)被其弟弟姒閼路所殺,這就是杞哀公。在古代史籍中記載杞國事蹟不多,基本上只是敘述國君的世系,例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杞國事件,唯有這兩件兄弟相殘之事記得十分清楚。杞國國君的爵位,雖然在《史記》中皆記載爲公爵,但實際上爵位卻有變化。周武王時對東樓公封杞,拜爲列國,待爲上公,禮遇極隆。但在東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成周(今河南洛陽)之後,周王室衰落,杞國封號也逐漸被貶,在《春秋》等史書中,杞國國君時而被稱“杞候”、時而被稱爲“杞伯”,甚至被稱爲“杞子”。在今山東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國青銅器銘文上,篆刻有“杞伯每亡”的標記,可以證明杞國君主的爵位曾確實降至伯爵。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簡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國終於在楚國大軍的進攻之下亡國,杞簡公成了末代君主。

杞國滅亡之後,在其王族子孫以及都城住民中,多有以故國都名稱爲姓氏者,稱複姓淳于氏,後有人省文簡改爲單姓淳氏,世代相傳至今。

淳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出自滿清淳度親王愛新覺羅·允祐之後,屬於以先祖爵號漢化爲氏。滿清淳親王,名叫愛新覺羅·胤祐,滿名爲Aisingioro yinyou,原爲清朝初期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Aisingioro xuanye)的第十五子,後按生序排爲第七子。在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繼位爲雍正皇帝之後,在世的兄弟們名字中的“胤”字皆避諱改“允”字,一共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示我)、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二十阿哥胤禕、二十一阿哥胤禧、二十二阿哥胤祜、二十三阿哥胤祁、二十四阿哥胤袐。其餘已夭者不變。愛新覺羅·允祐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農曆7月25日子時生,母親爲康熙大帝的庶妃戴佳氏(成妃),因小兒麻痹後遺症導致右腿殘疾,不能像常人一般正常行走。

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農曆3月,愛新覺羅·允祐被敕封爲貝勒;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農曆3月晉封爲淳郡王;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農曆11月康熙大帝逝世時與受末命;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農曆4月,雍正皇帝晉升愛新覺羅·允祐爲淳親王。愛新覺羅·允祐在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曆4月2日辰刻逝世,終年五十一歲,賜諡號爲“度”,因此在滿清內務府玉碟冊記的爵號全稱爲“淳度親王”。清末民初,在淳度親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號爲漢化姓氏者,即稱淳氏,世代相傳至今。淳度親王愛新覺羅·允祐一生平淡恬雅,喜好文學,著有《熙朝雅頌集》。

淳親王府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正義路西側,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晉封爲淳郡王后,至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腐敗的滿清王朝竟然將淳親王府奉送給英國殖民主義者作爲公使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淳親王府曾暫時歸英國駐中國商務代辦處使用,如今是北京市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淳姓 分布

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許多淳氏族人都與淳于氏複姓族人同宗同源,但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一百零九位,以齊郡、河內郡、吳郡、河南郡爲郡望。

今四川省的南充市、綿陽市鹽亭縣、蒼溪縣萬安鄉、遂寧市射洪縣、廣元市蒼溪縣、攀枝花市、江油縣、閬中市,山東省的聊城市,陝西省的西安市、鹹陽市、漢中地區,重慶市的渝北區、萬盛區,甘肅省的酒泉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合肥市,臺灣省的臺北市、高雄市,廣東省的中山市,海南省的三亞市,雲南省的昆明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黃陂區、安陸市、大悟縣、隨州市、鍾祥、荊門等地,貴州省的貴陽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北京市,美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均有淳氏族人分佈。

淳姓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爲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爲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爲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爲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爲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淳姓 堂號

齊 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爲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爲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爲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爲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爲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淳姓 姓氏源流

壹、chú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臨汾、忻州、榆次,湖北之武昌,湖南之益陽,安徽之旌德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中文大字典》引《奇姓通》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姓苑》雲:“吳有此姓。”吳乃周太伯、虞仲所封之國,故此之淳氏當系出姬姓。

2、又云:“出於夏后氏之裔淳維之後。”夏乃姒姓,故此之淳氏,則系出姒姓。

3、又云:“或淳于氏之後,去‘於’爲‘淳’氏。”淳于,亦國亦邑,或系出姜姓。

貳、

淳姓分布:四川彭縣、安縣、武勝、雲南鎮雄、安徽淮南、廣東順德、江西萍鄉、湖北鍾祥、武漢、臺灣高雄、臺北、桃園等地均有此姓。

淳姓起源: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周武王封淳于公,後滅於杞,因氏,其後有去於爲淳氏者。亦見《姓苑》。②出於夏后氏之裔淳維之後。③彝族姓。

淳姓名人:

淳坤,宋時四川遂縣人,端平進士。淳忠厚,明時四川合州人,曾任河北成安縣令。

郡望:吳郡。

變化:亦作〔涥〕。

淳姓 歷史名人

淳姓古代名人

淳坤宋朝,(生卒年待考),著名進士。

淳英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舉人。

淳忠厚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成安縣令。

淳姓 相關姓氏

淳于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