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gan 即可
淦姓 淦氏 淦姓起源 淦姓名字 淦姓名人
淦姓

姓氏
拼音gàn
人口約 1 萬〔 稀有姓氏 〕
排名733 位。
位於蒿姓 之後,特姓 之前。

淦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73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淦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淦姓 即可

淦姓 起源

淦姓本是匈奴單於兒子金日磾的後代,金是漢武帝託孤臣之一。叢姓與淦姓其實是一家人。在南宋的時候節度使金斌瀨,因爲和金國容易混淆造成不便,於是高宗皇帝賜他姓淦,他的後人就開始改姓淦。淦姓主要在永修繁衍與分佈。九合、馬口、三角鄉是大姓,據說這是淦國榮、國英兩兄弟分別繁衍而來。四川瀘州也有個淦姓集中點。但是無疑多數淦姓人居住永修。出名的淦克羣、克鶴等人均來自廖坊。本地永修各界的名人就多了去了。1646年10月,永修人淦君鼎一門殉難報效明朝,被人們讚譽爲“官無九品重千秋”。

淦姓起源一

源於地名,出自江西贛江支流淦水,屬於以居邑名稱名爲氏。據史籍《姓考》記載:淦氏,“吉州人,因水爲姓。”史籍《千家姓》中記載:淦氏爲“清水族。”據江北縣淦家溝《淦氏族譜續譜》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無能,便棄官告老還鄉,後攜家小四處遊歷。有一次,他來到江西中部贛江附近的淦水河畔,見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來,便以淦水河的“淦”字爲姓,隱姓埋名,耕讀自娛,後其生息繁衍之地被世人稱爲“新淦”,後被人簡化作“新幹”,最後發展成爲江西境內的大城埠(今江西吉安新幹)。

淦水,源出江西省清江縣東南部的離山,北流經紫淦山入贛江。新幹淦氏傳至清乾隆年間的後期,有個叫淦農的人率家族入川,定居於江北縣(今重慶江北區),傳衍至今,有子孫千餘人。

淦姓起源二

源於改姓,出自南宋朝時期的金氏官吏,屬於避難改姓爲氏。傳說,在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小王朝執政時期,東北地區有一金氏官員犯了官司,爲讓他躲避朝廷的罪罰,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說情。宋高宗當時剛剛偏安於臨安不久,對許多廷屬官吏的所作所爲都睜眼閉眼,以穩定朝廷政局,於是便指了一條變通之道:讓他南下隱姓埋名,躲避朝廷懲處。

後來這位金氏官員到了江西省永修縣一帶定居,因居地臨水,便在自己的姓氏“金”前面加上“氵”偏旁,由“金”變“淦”,稱淦氏,其後裔子孫皆沿稱淦氏,世代相傳至今。

淦姓起源三

源於改姓,出自江西鄱陽金氏,屬於因故改姓爲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爲氏。傳說,兩宋之際,江西鄱陽有一個人叫金斌賴,官至節度史。因當時大金國正與南宋王朝爭戰,宋高宗趙構下旨各地勤王,金斌賴也領軍前來臨安(今浙江杭州)。當金斌賴來到朝廷面聖時,宋高宗正在酣睡,夢中聽太監說“金斌賴”到,他聽成諧音“金兵來”,嚇得鑽到龍桌下篩糠。後來,見進來的是屬下大臣金斌賴,宋高宗十分羞惱,就說:“愛卿,你的名字不好!”遂提筆在“金”字前加上“氵”,改金爲“淦”。

宋高宗金口御筆之重旨,誰敢不從?因此,金斌賴只好改姓“淦”,其一族人也只能隨之,皆改稱淦氏,成爲淦氏的另一支由來。

淦姓起源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屬於因故改姓爲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爲氏。據傳,宋高宗趙構有一日翻閱批文,偶見一制置使(宋朝官職,爲節制某一地區各路軍隊之武官)姓金名賦,於是他便詢問身邊的臣子:這金賦何人?大臣告訴他,金賦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很能打仗。

宋高宗望字生義,聯想到自己曾被金國扣爲人質的經歷,而金國人也是匈奴的一支,便如有梗刺喉,遂提御筆一揮,便給金賦的姓氏“金”字的邊上添“氵”,改爲“淦”,以洗金恥。從此,金賦一族只好改姓“淦”。傳說今日江西省境內的淦氏一族多源於此。

淦姓 分布

淦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七百九十一位,以巴陵、吉州、巴郡爲郡望。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上饒市鄱陽縣、吉安市新幹縣、九江市永修縣,湖南省的嶽陽市,四川省的瀘州市、廣安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惠州市、中山市,重慶市的江北區,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的蕪湖市,江蘇省的南通市、常州市,臺灣省的臺中市等地,均有淦氏族人分佈。

淦姓 郡望

嶽 州:亦稱巴陵郡、嶽陽郡,今湖南嶽陽。古稱“通衢”,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巴陵地區休養生息。夏商時期爲荊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築起了西糜城,是爲境內建城之始。秦朝統一六國,嶽陽市大部分地區屬長沙郡羅縣。西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東吳孫權在今平江縣東南的金鋪觀設漢昌郡,這是嶽陽市境內之始。三國公立之時,東吳派橫江將軍魯肅率萬人屯駐於此,修巴丘邸閣城。晉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縣。漢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在巴陵城,從此嶽陽城區一直作爲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時期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爲巴州,隋開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爲嶽州。宋朝恭宗趙顯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嶽州爲嶽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嶽州路爲嶽州府。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開闢嶽州爲通商口岸。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爲嶽陽縣。1964年10月,設立嶽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嶽陽市建制,屬嶽陽地區管轄。1983年嶽陽市升爲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

吉 州:亦稱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從其河東案山古文化遺址可以得到證明。夏、商時期,吉安爲中原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南境域;西周時期屬周文王五世孫周章封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周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11年),分天下爲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古稱“廬陵”。漢朝時期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期,豫章郡屬孫吳國,孫吳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曹魏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江西泰和)。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城(今江西吉水)。東晉朝鹹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附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爲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趙公塘一帶;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吉州爲廬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爲吉州;唐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爲廬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爲吉州。宋朝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廬陵等八縣;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爲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爲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九縣。清朝初期沿明制;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蓮花廳,領九縣一廳,直至清末。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吉安府,直屬江西省。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廬陵道於宜春,轄二十一縣,改廬陵縣爲吉安縣。民國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廬陵道,直屬江西省。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區,置第九行政區公署于吉安。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爲第三行政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吉安。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員會、吉安公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專署機關人員進駐吉安城;9月,吉安分區改爲吉安專區;中共吉安地委初屬江西省委和贛西南行政區黨委領導。1951年7月贛西南行政區黨委撤消後,一直歸屬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專區爲井岡山地區。1979年7月再度改爲吉安地區。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轄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吉安縣、吉水、安福、峽江、新幹、永豐、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區十縣。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爲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爲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爲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爲楚州,隋朝時期改爲渝州,又以渝州爲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爲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爲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爲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淦姓 堂號

嶽 州:亦稱巴陵郡、嶽陽郡,今湖南嶽陽。古稱“通衢”,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巴陵地區休養生息。夏商時期爲荊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築起了西糜城,是爲境內建城之始。秦朝統一六國,嶽陽市大部分地區屬長沙郡羅縣。西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東吳孫權在今平江縣東南的金鋪觀設漢昌郡,這是嶽陽市境內之始。三國公立之時,東吳派橫江將軍魯肅率萬人屯駐於此,修巴丘邸閣城。晉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縣。漢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在巴陵城,從此嶽陽城區一直作爲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時期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爲巴州,隋開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爲嶽州。宋朝恭宗趙顯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嶽州爲嶽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嶽州路爲嶽州府。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開闢嶽州爲通商口岸。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爲嶽陽縣。1964年10月,設立嶽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嶽陽市建制,屬嶽陽地區管轄。1983年嶽陽市升爲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

吉 州:亦稱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從其河東案山古文化遺址可以得到證明。夏、商時期,吉安爲中原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南境域;西周時期屬周文王五世孫周章封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周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11年),分天下爲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古稱“廬陵”。漢朝時期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期,豫章郡屬孫吳國,孫吳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曹魏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江西泰和)。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城(今江西吉水)。東晉朝鹹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附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爲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趙公塘一帶;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吉州爲廬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爲吉州;唐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爲廬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爲吉州。宋朝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廬陵等八縣;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爲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爲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九縣。清朝初期沿明制;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蓮花廳,領九縣一廳,直至清末。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吉安府,直屬江西省。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廬陵道於宜春,轄二十一縣,改廬陵縣爲吉安縣。民國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廬陵道,直屬江西省。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區,置第九行政區公署于吉安。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爲第三行政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吉安。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員會、吉安公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專署機關人員進駐吉安城;9月,吉安分區改爲吉安專區;中共吉安地委初屬江西省委和贛西南行政區黨委領導。1951年7月贛西南行政區黨委撤消後,一直歸屬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專區爲井岡山地區。1979年7月再度改爲吉安地區。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轄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吉安縣、吉水、安福、峽江、新幹、永豐、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區十縣。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爲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爲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爲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爲楚州,隋朝時期改爲渝州,又以渝州爲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爲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爲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爲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淦姓 姓氏源流

壹、gà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武昌,江西宜豐、金溪、奉新,四川之長壽、南江、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據《池北偶談》雲:“金日磾後有金賤者,爲制置使,宋高宗爲加點水,遂有淦姓。”金日磾,漢代匈奴族休屠王太子,賜姓金,故淦氏或出自匈奴族之金姓。

2、又注:“以水爲氏,江西建昌多此姓。”

貳、

淦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淦姓起源:①淦水(即今贛江)在江西境,當以水爲氏。②漢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歸漢後,官拜侍中及車騎將軍,後封��侯。其後至宋有金賤者,爲宋制置使,宋高宗爲其姓加三點水,遂成淦姓,見《池北偶談》。

郡望:清江。

淦姓 歷史名人

淦姓古代名人

淦安宋朝,(生卒年待考),著名靖州知府。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