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曠〔 曠 〕
拼音kuàng
人口約 4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542 位。
位於刑姓 之後,黑姓 之前。
曠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4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64 |
1995年 | 470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曠姓 起源
曠姓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師曠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曠,<風俗通>雲:師曠之後。皇朝潭州曠元則,生用宗。用宗生無忌,無忌生湜,字次淵,紹興二年進士,皇朝,今按:四庫本原作宋,據殘宋本改。”
《風俗通義》:“曠氏,師曠之後,(通志氏族略、類稿四六、古今姓氏書辯證三三)。”
《姓解》:“曠,《姓苑》雲:師曠之後也。”
曠姓源於黃姓
出自東漢時期河陽侯黃宣,屬於避難改姓爲氏。聽長輩說“鄺”乃姓黃在廣東與湖南的郴州一帶躲起來了,姓鄺的祖先黃氏在當時的朝代可能是犯了“株連九族”罪就攜帶着家眷南下,逃到了史稱“南莽”的廣東與郴州,而南莽歷來朝廷不管,於是“黃氏”就在這帶紮營,“黃氏”爲了隱姓埋名,在者“黃氏”不讓自己的後人忘記自己的祖先姓“黃”,再者黃氏所在之地是廣東與郴州,顧而黃氏就改姓爲鄺,還有一說“黃廣鄺乃一家”。(傳說初在黃外加廣,爲廣姓)。
鄺(曠)(Kuàng)
源流·派語
1941年(常德)《曠氏族譜》載《曠氏歷代始祖世紀》:遠祖宣,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河南始祖賢,唐神龍間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黃,二子以族難易姓,旦改鄺,丞改曠,徙陳留,再徙吉州,爲江西遷祖。傳至壽一、壽二,於明永樂年間由江西吉水遷武陵,爲武陵(今常德)始遷祖。
(續派)玉大文章房 嘉言自汝昌 賢能待國用 名成必有光 (再續派)慶餘由善積 宏第煥湖湘。
1948年(新田)《鄺姓氏族源流》“遠祖溯源”曰:“遠祖姓黃諱宣,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生子諱賢,字四明,唐神龍年間拜右相,以武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泉。”(輯錄者按:東漢至唐神龍年間近800年,世系編造者缺乏起碼的歷史常識)生二子,長曰旦,次於丞,原姓黃,爲失守邊關,二子逃外易姓,長旦添邑於右爲鄺,次丞添日於左爲曠,仍不離黃姓本意。旦移居河南陳留東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孫遷播各地。新田始遷祖仁表,字愛民,於宋太祖乾隆年間從宜章縣馬口衝遷寧遠縣陶嶺腳赤背保、橋頭嶺(今屬新田),再遷至現址三和鄉第十一保頒村。族人分佈於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寧遠等縣。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宜章)《宜陽鄺氏族譜》“序”稱鄺氏,江西廬江郡人,祖千祿,元至元十六年(1279)因任宜章縣教諭,隸籍縣治之西廣田湖。
按:《廣韻·蕩》:“鄺,姓。出廬江。”《統譜》:“鄺音曠,一音荒。廣東南海、高安多此姓。”《廣韻·宕》:“曠,姓。”《古今姓氏書辨證》:“《風俗通》雲:‘師曠之後。’宋潭州曠元則,曾孫湜:紹興二年進士。”《姓觽》:“《國名紀》雲:‘古曠國之後,有曠氏、鄺氏。’”湖南鄺、曠氏族譜,均稱由黃姓而易,姓氏書無載,不知所本。今從俗,鄺即曠。又考湖南鄺、曠氏,似以衡山爲界,衡山以南各縣爲鄺,衡山及其以北各縣爲曠。
曠(鄺)氏宗祠四大房淵源索引(二)
曠姓源於古曠國
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一帶,古稱曠林,居人因以爲氏。據代代謠傳所言,古曠國起源於五代古國之首,轄管江南東部一帶,始祖流落他鄉爲不忘家國而以國爲姓。曠姓與況姓是兩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
鄺姓起源
鄺姓是佔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佈在廣東地區。當代鄺姓人羣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9%,總人口大約有24萬。
鄺姓名義和圖騰
鄺,源自此姓的用途。從字的組成來分析,由廣和邑組成,廣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個黃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鄺人應是與兩廣的地域有關。當時,兩廣地域廣闊,在那廣闊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無人煙,有一支擅長建築城堡的羣體被稱爲鄺氏族,鄺入所居之城爲鄺邑,由此產生了鄺姓。
曠姓 分布
曠姓湖南省
長沙市,懷化市,武崗市,衡東縣,新田縣,藍山縣,桃江縣,漢壽縣,新化縣,常德市武陵區,嶽陽縣鹿角鎮,邵陽縣酈家坪鎮,沅江市南大鎮華勝村,龍山縣茅坪鄉、賈壩鄉,茶陵縣馬江鎮、平水鎮,雙峯縣唐家灣鎮曠家堂,祁陽縣龔家坪鎮新曠居委會,衡陽市南嶽區、石鼓區曠家坳,衡陽縣演陂鎮、金蘭寺鎮十里村荷葉組,衡山縣開雲鎮建勝村、嶺坡鄉赤鹽村曠家灣,漣源市橋頭河鎮、杉山鎮杉山村,醴陵市燕頭、龍禹灣、榨平櫳村,株洲縣淥口鎮柏樹村、楊梅村、姚家壩鄉,攸縣鍾佳橋鎮盤陂村、大同橋鎮曠橋村、桃水鎮睦塘村、淥田鎮,湘潭縣楊嘉橋鎮、荊州鄉曠家村曠家山、茶恩鎮棠花村,洞口縣竹市鎮柘溪村、羣溪村、洪橋村、管竹鄉、高沙鎮、石江鎮、山門鎮,祁東縣太和堂鎮、城連圩鄉柏山排村、幸福罐村、西坪村、楊梅村、過水坪鎮曠家院子,衡山縣店門鎮、店門老街、師古鄉、開雲鎮建勝村、沙泉鄉建華村、東湖鎮圓山村、望峯鄉、萱州鎮,湘鄉市壺天鎮、合東村(曠家祠堂)、叢溪村、直東村、橫東村、澗山鄉、翻江鎮岐山村,婁底市婁星區杉山鎮花溪村曠家組、曠家牛車橋、杉山村杉山坳老街曠家、西陽鎮宋家村、江龍村。
曠姓四川省
西昌市,夾江縣,南溪縣,成都市、新都區、彭州市、簡陽市,閬中市老觀鎮,廣漢市金輪鎮,遂寧市南壩灣,大邑縣安仁鎮,開江縣新寧鎮,青川縣茶壩鄉寺壩村,長寧縣硐底鎮新保村,綿竹市孝德鎮、板橋鎮新泰村,渠縣嘉禾鄉橋溝村爾子山,南江縣和平鄉宋朝寨村一組,旺蒼縣木門鎮上曠家坡、下曠家坡、杏埡村,自貢市貢井區牛尾鄉、蓮花鎮,什邡市回瀾鎮、禾豐鎮、元石鎮,眉山市東坡區柳聖鄉楠橋村、永壽鎮,仁壽縣大壩子鄉,樂山市五通橋區,青神縣河壩子鎮、高臺鄉,大英縣玉峯鎮、三家鎮曠家池塘、大坡鄉土城村,渠縣嘉禾鄉橋溝村爾子山,大竹縣高灘場鄉中心村、回龍村、李家鄉松坪村、連心村,廣安市廣安區悅來鎮農旺村、楊坪鄉老鷹村、仙魚村11組、白馬鄉碑梁村、白馬村、石筍鎮玉峯村6組、四崖村、龍臺鎮青松村曠家石壩、西家村5組,肖溪鎮,前鋒區代市鎮拱橋辦事處旭光村、光輝鄉光輝村,華鎣市雙河鎮,嶽池縣顧縣鎮。
曠姓重慶市
銅梁縣,城口縣,巫溪縣田壩鎮,萬盛區南桐鎮,江津區吳灘鎮,榮昌縣,萬州區餘家鎮同心村9組,梁平縣城東鄉響鼓8組,綦江縣三角區四合頭村,永川區寶峯鎮登東場、永榮鎮曠家村、陳食鎮,大足區寶頂鎮天宮村曠家溝、寶興鎮小河村、回龍鎮騎勝村、龍水鎮、晏家壩、珠溪鎮、化龍鎮、三驅鎮、玉龍鎮,奉節縣公平鎮明水鄉、紅土鄉峯嶽村、青正鄉,雲陽縣老城、張家壩社區、人和鎮立新社區、高陽鎮文龍鄉、雙江鎮雲安路、黃石鎮、巴陽鎮、南溪鎮、盛保鎮、江口鎮、水口鄉。
曠姓江西省
豐城市,蓮花縣,遂川縣,吉水縣,永豐縣,信豐縣西牛鎮牛頸村,安福縣金田鄉峽陂村、洲湖鄉、洋門鄉高洲村,分宜縣湖澤鎮漢塘村、納田村,吉安縣敖城鎮曠家村、固江鎮鍾家村,吉安市青原區河東鎮菱塘村委會(曾家坪村),于都市仙霞鄉三貫村上屋組、七公坑、老富坑、銀坑鎮銀坑圩,泰和縣冠朝鎮後谷村、社下村、沙村鎮後谷、萬合鎮沙湖村花石小組,永新縣縣城北街、埠前鎮心田村、龍官村、錢溪村、心田鎮錢溪村、石橋鎮沿曲村上曲塘組、燎原村源泉組。
曠姓貴州省
貴陽市,石阡縣,德江縣,盤縣,岑鞏縣平莊鄉亞林村,普安縣雪浦鄉硐口村補馬組,思南縣三道水鄉、文家店鎮、瓦窯鄉、興隆鄉、大河壩鄉繼勳村(原桃子丫村、四聯村、柏家坳村、轉角村於2007年合併)、思塘鎮、大壩場鎮、甕溪鎮,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燕高村曠家巖。
曠姓湖北省
武漢市,天門市張港鎮張港村,宣恩縣萬寨鄉,監利縣程集鎮南橋村、三弓村、廖王村、毛市鎮。
曠姓雲南省
廣南縣,丘北縣,水富縣,永善縣墨翰鄉響水村小河自然村、蓮峯鎮。
曠姓陝西省
安康市漢濱區梅子鋪鎮袁莊村,漢陰縣浦溪鎮田河村、雙乳鎮三同村。
曠姓廣西壯族自治區
全州縣才灣鎮曠家村。
曠姓廣東省
韶關市湞江區、南雄市。
曠姓安徽省
全椒縣縣城、石沛鎮。
曠姓江蘇省
南京市溧水區
曠姓臺灣省
臺北市
曠姓海南省
海口市
曠姓 郡望
廬江郡:秦朝時期爲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爲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爲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
曠姓 堂號
廬江郡:秦朝時期爲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爲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爲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
曠姓 姓氏源流
壹、曠(曠)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湖南之芷江,廣東之吳川,廣西之田林,貴州之普安、江口,雲南之隴川、邱北,四川之南江等地均有。漢族、水族、布依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引《風俗通》雲:“師曠之後。”以名爲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曠即鄺字。鄺,古國。’是以國爲姓。”宋氏登科有曠源,潭州人;明代有曠彥溫,餘干知縣;又有曠宗舜,湖廣解元;又,沔陽有曠氏;清代有曠敏本。
貳、曠(曠)
曠姓分布:江西萍鄉、湖南寧遠、攸縣、宜章、桃江、雲南鎮雲、安徽淮南、臺灣、四川鄰水、彭縣、德昌、新風、陝西、貴州等地均有此姓。
曠姓起源:①春秋時晉之樂師師曠之後,以名爲氏,見《風俗通》。②古曠國之後有曠氏、鄺後、氏,見《國名紀》。一說,曠即鄺,以國爲氏。
曠姓名人:
曠湜,宋時潭州人,紹興進士。
郡望:河東,京兆。
曠姓 歷史名人
曠姓古代名人
曠訖宋朝,淳祐四年(1244年)進士,武岡人,工部尚書。
曠輔廷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武殿試金榜,賜同武進士出身第三甲第17名,道光元年,鄖陽鎮右營遊擊,全州武舉,道光二十六年,鄖陽鎮守備,全州武進士,鹹豐元年,鄖陽鎮右營遊擊中營守備署,鹹豐三年,鄖陽鎮前營都司中營守備署。
曠學廷清朝,衡山人。文嶽英、曠學廷纂,清光緒元年刻本。
曠學古清朝,字沐堂,衡山人。清嘉慶五年舉人。歷主雯峯、集賢各書院。
曠楚賢清朝,大臣,衡山人,清乾隆四十六年進士;
曠聖元清朝,學者。清乾隆三十九年中副榜,歷主石鼓、集賢、白沙諸書院。
曠萼本清朝,字函英,衡山人。清乾隆三十八年歲貢,爲集賢書院山長。
曠斅本清朝,字遜之,號半崖,衡山人,敏本弟。清乾隆二年進士。
曠敏本清朝(1700~1784年),字魯之,號岣嶁,衡山人,清乾隆元年進士,選庶吉士。
曠深本清朝,雍正8年武進士。
曠廣清朝,青神人,清康熙進士。
曠驥明朝,“驥,吉水人,萬曆癸酉舉人。”
曠昭明末,字淑侯、伯余,遂寧縣人。萬曆四十六年舉人,任江西巡撫。
曠元則宋朝,潭州人,曾孫曠湜。
曠湜“湜潭州人,登科。”
曠世臣“世臣吉水人,紹興進士。”
曠嗚鸞明朝,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廬陵縣人。
曠敏明朝,“敏宿州人,永樂舉人,任山西清源縣教諭。”
曠緝徽明朝,“緝徽安福人,永樂舉人。”
曠彥溫明朝,“彥溫德州人,正德間任餘干知縣。”
曠宗舜明朝(公元1528~1557年),字芝封。醴陵北鄉人。明嘉靖七年(1528)鄉試第一。
曠宗董明朝,醴陵人。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曠騰明朝,“騰,遂寧人,嘉靖舉人。”
曠姓近代名人
曠子椿清朝,江西泰和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
曠運辛湖南衡山人。《百病方》(輯),民國稿本,藏湖南圖書館。
曠繼勳(1895年—1933年),貴州思南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第七混成旅旅長,中國工農紅軍紅四軍軍長,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主席。
曠伏兆(1914年—1996年),江西永新人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曠文瀾湖南衡山西鄉沙泉鋪山田沖人,別號錦泉,黃埔軍校第12期學員。
曠仁山江西永新人,江門市江海區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