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彌〔 彌 〕
拼音mí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62 位。
位於墨姓 之後,猶姓 之前。
彌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6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彌姓 起源
彌姓主要源自:姬姓。
彌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爲春秋時衛國彌子瑕之後,以父(祖)名爲氏。春秋時衛國公孫彌牟的孫子名子瑕,其後代子孫以祖名彌字爲姓,世代相傳,稱爲彌氏。
彌姓起源二
出自古代鮮卑族姓氏有彌氏。
彌姓 分布
彌姓望居新豐縣(漢置新豐縣,高帝仿豐邑而作,以慰其父思鄉之情,在今陝西省臨潼東北)。
現今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和華縣,以及鹹陽市彬縣分佈有彌氏,
彌姓 郡望
新豐縣:漢設新豐縣(在今陝西省臨潼東北)。唐析置會昌縣,後改昭應縣。宋改臨潼縣。以縣城臨潼水而得名。
彌姓 堂號
新豐縣:漢設新豐縣(在今陝西省臨潼東北)。唐析置會昌縣,後改昭應縣。宋改臨潼縣。以縣城臨潼水而得名。
彌姓 姓氏源流
壹、彌(彌)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大同、陽泉、臨汾,陝西之韓城,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佈。漢族、羌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姬姓。《史記》衛公孫彌牟,彌牟孫子瑕,以王父字爲氏。”或雲:“王父字爲氏者,皆公子也。諸侯支庶之子爲所始之宗,故以其字爲氏。今彌牟者,公子郢之子,靈公之孫也,以此則知亦有以公孫之字爲氏者。”(2)《姓氏考略》據《魏書》注云:“後魏時鮮卑有彌姓。即彌加是。”(3)或出自古西羌,由複姓彌姐氏所改。參見《中國人的姓名·羌族》。望出新豐。漢代有彌僕,酷吏;宋代有彌衝,祥符登第;又有彌遜,徽宗時冀州知州;明代有彌堅,刑科給事。
貳、彌(彌)
彌姓分布:河南鞏縣、衛輝、山西交城、安徽淮南、江西萍鄉、臺灣基隆、北京、山東、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均有此姓。
彌姓起源:①古彌國在益郡(在今四川境),因氏,見《國名紀》。②春秋時魯大夫季子之後。③系自姬姓。衛公孫彌牟之孫子瑕,以王父字爲氏。④北魏時鮮卑族有彌姓。又,關西複姓彌姐氏之後改爲彌氏。
彌姓名人:
彌僕,漢時東郡酷吏。彌遜,宋徽宗時知冀州。
郡望: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