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尼
拼音ní
人口約 4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526 位。
位於德姓 之後,渠姓 之前。
尼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2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尼姓 起源
國內姓氏發祥最多的地方
夏建過國,古人以國爲姓,這是過姓的起源。
夏帝相時,寒浞亂政,忠於夏王朝的過國、戈國的兩位君主自殺於東萊山(今大基山)中明嶺下。二位君主原是姒姓親弟兄,古人以國爲姓,過國君的兒子叫過悻,戈國君的兒子叫戈巋。過悻和戈巋同族人們埋葬了兩位君主,築一石室供起兩位君主牌位。爲避寒浞追殺,他們各自改換姓氏逃生,行前約好,待復國後再回來爲二君主重修墳墓。
四十年後,帝相的遺腹子少康在過悻、戈巋及夏朝衆遺臣的幫助下,消滅了寒浞勢力。過悻和戈巋復國後,同當年逃往各地的族人依約來到東萊山。他們重修了老君主的墳墓,重修了祭室,立碑刻銘,還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來記住這段歷史。後來,這裏一直未斷祭祀活動。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清明日,在山陽令過歧與朝廷祠祀令戈平和大長秋柯及率領下,過氏後裔中的過、戈、柯、任等姓人來東萊山祭祖。當時分散在膠東、特別在東萊居住的過氏後裔們也來祭祖。族人相見分外親熱,他們共同出資,重修了祖墓、二侯祠及墓前設施,在墓左摩崖上刻了“過灌戈鄩二侯遺燼”八個大字和“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過戈氏後裔共鐫共祭”十九個小字。還破天荒地修了一座昊天大帝廟(後世稱玉皇大帝廟)。
他們粗略地數算了一下,因爲夏時躲避寒浞追殺和其他緣故,族人改換的姓氏已有過、戈、柯(全部)、任(大部)、國、郭、夏、姒、士、施、龍、殷、相、倪、尼、劉(部分)等十六個了。他們依舊制將改換的姓氏記於祖譜,並在刺血亭中立碑刻銘,以示宗族之傳。
宋代紹興初年,淮南任伯雨來二侯祠祭祖,稱此處爲十六姓氏發祥地。後來,人們便一直這麼傳。據考證,在中華姓氏中,一氏衍生十六姓的事此爲唯一。而自古至今,十六姓氏共祭一祖的事也實爲罕見。
大基山二侯祠是國內發祥姓氏最多的地方,在二侯祠之左的碑林內,全國各地過氏十六姓的頌祖詩文,就能說明這事。
五、年代最久遠的宗族譜
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大禹建夏朝,他封本族人姒邰的長子旻灌爲過國君,封其次子旻鄩爲戈國君。古人以國爲姓,這是過、戈二姓的起源。
夏王朝傳到帝相時,寒浞亂政,大力殺戮忠心保衛夏政權的臣民。過國君旻灌和戈國君旻鄩自殺於東萊山,旻灌的兒子過悻和旻鄩的兒子戈巋爲避寒浞追殺,同族人們改換姓氏逃往各地、
四十年後,少康帝復國。過悻和戈巋同族人們重會於東萊山。大家將由過、戈改換的共十六個姓氏依制記入族譜。後來一代代不斷續記,並將族中一代代的名人特別記出來。
秦始皇三十五年,山陽令過歧率族人到東萊山祭祖。他們除將過氏衍生的十六姓記入族譜外,還註明瞭衍生姓氏的先人在夏時逃在何地、成爲何地衍生姓氏的始祖。此事在《山陽令歧敘太古宗源》一文中說得很清楚。
今東萊山“二侯祠” 內,有完整的過氏十六姓《太古宗支譜》。譜上一世祖記爲過、戈兩國第一代君主的父親姒邰,而二世祖除記有過、戈兩國第一代君主的名諱外,還列有當年改換姓氏逃往外地的過氏族人,而這些逃往外地的過氏族人名字下,又標明瞭其是某地的某姓始祖。
三世、四世及以下各世都有記錄。每遇某地某代有遷徙者,也必注有遷在何地、是爲該地某姓始祖的文字。標註分明,條理十分清楚。
《太古宗支譜》自夏代至宋初詳記七十餘代,其歷代較有名的人物也
盡有記載,可謂是年代最久遠的宗族譜了。如今,《太古宗支譜》已成爲全球華
人中一氏十六姓追記“家譜”的依據,一直受着各地過、戈氏後裔來此尋根者的祭拜。
尼姓 名人明星
尼姓 姓氏源流
壹、尼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遼寧之清原,山東之平度、龍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浙江之椒江,雲南之瀘水,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傈僳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初見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其源:
1、“以尼山爲氏。”尼山,或稱尼丘山,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六十里。
2、又注:“夷人亦有尼姓。”(3)《姓氏詞典》注云:“河南上蔡有尼莊,多此姓。”此當以姓名莊,因地爲氏。
4、清代滿族姓尼佳改爲單姓“尼”。見《滿族姓氏錄》。隋代有尼洛周;明代有尼養德,洛陽教諭;又有尼江,正德舉人。
貳、尼
尼姓分布:浙江上虞、餘姚、江蘇高淳、武進、山東長清、新泰、河南臨穎、安徽淮南、臺灣高雄、臺北、遼寧、北京、內蒙古包頭等地均有此姓。
尼姓起源:①見《姓苑》。一說,當以尼山(在山東曲阜東南20裏)爲氏。②金時女真人姓,見《高麗史》。清滿洲八旗姓尼佳氏,後改爲尼氏。③蒙古族姓。
尼姓名人:
尼仇刀,金時女真寧塞將軍,見《高麗史》。尼養德,明時山東益都人,洪武初由儒士舉河南洛陽教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