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司寇
拼音sī kòu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756 位。
位於半姓 之後,梭姓 之前。
司寇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75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42 |
司寇姓 起源
司寇姓起源一
源於己姓,出自西周時期顓頊帝后裔蘇國國君蘇忿生的官職,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顓頊帝的後裔古蘇國國君蘇忿生,助周伐商,因此在西周王朝建立後,出任周武王姬發屬下的大司寇,他輔佐周武王穩定國家秩序,保障社會治安,頗有政名。周武王再賜封其邑於蘇地家鄉十二邑(今河北臨漳一帶),復建有蘇國,都城於溫(今河北衡水景縣)。一直到戰國中期的周安王姬驕六年(公元前396年),蘇國被狄族擊破,末代君主蘇明自盡,族人分散逃往衛國,蘇國遂滅。在蘇忿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與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與己姓蘇氏等同宗同源。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應當自己予以甄別。司寇氏族人大多尊奉蘇忿生爲得姓始祖。
司寇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司寇公孫蘭,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爲氏。衛國的司寇氏,最早應當出自衛康叔,他曾爲周王室的大司寇,其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稱司寇氏。但一般皆按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認爲衛國司寇氏出自衛靈公的後裔。春秋後期,衛國君主衛靈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公子郢(姬郢),生公孫蘭,後在衛國擔任司寇之職。公孫蘭的後代叫姬亥,他就以父親的官職稱謂爲姓氏,稱司寇氏,因此史稱其爲“司寇亥”,曾在戰國初期的周元王姬仁七年(衛出公姬輒後元八年,公元前469年)農曆5月與褚師一起發動了驅逐衛出公的運動,後來衛出公復國,剝奪了司寇亥的權利。在司寇亥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例如秦朝末期的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爲衛角君姬角爲庶人,強遷其家族於荒涼的上谷郡(今北京昌平),傳八代孫有一名人叫作司寇恂,後簡改爲寇恂,是兩漢之際的著名風雲人物,東漢王朝的開國功勳,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該支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與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與姬姓衛氏等同宗同源。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應當自己予以甄別。
司寇姓起源三
源於夏、商掌管治安刑獄的官職,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近有學者說,“在商王朝和西周初年的銅器銘文和卜辭中均未見司寇之官名,因此司寇之官稱是西周以後的官位。”這是錯誤的。其實,據典籍《禮記》的記載,夏、商時期就已有司寇這一官職,職能相當於後來秦、漢、魏、晉時期的司隸校尉,宋、明、清時期的刑部尚書,今天的司法部部長,掌管建國之三典,輔佐君王全面處理法律、司法事務,具體管理司律、刑法、監獄、糾察、治安等,是直接掌有生殺大權的重臣。到了周王朝建立以後,改稱“司寇”爲“秋官大司寇”,也就是秋官府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時期,司寇已是王朝的重臣,被列爲六卿之一。在周恭王姬繁麇(姬伊扈、姬扈,公元前974~前966年在位)﹑周懿王姬囏(公元前965~前954年在位)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已經記載了有關司寇的歷史。
在西周時期,周王室和魯﹑宋﹑晉﹑齊﹑鄭﹑衛﹑虞等諸侯國中,都置有司寇之官,其職責是驅捕盜賊和據法誅戮臣子等等。而在宋國﹑魯國中,司寇又分爲大司寇和少司寇,這在典籍《周禮·秋官》中有記載,大司寇之副貳有小司寇兩人,此小司寇在宋﹑魯兩國稱之爲“少司寇”,孔子就曾出任魯國司寇之職,後因與把持朝政的季氏不合而辭職。宋國的大司寇爲六卿之一,而少司寇則爲六卿以外之卿官,不過其地位也很高,但與《周禮》中記載的小司寇情況有所不同。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多設立有司寇這一官位,職能不變,兼有對國內各封邑行政官吏的考覈與任免之權力。另外,在各諸侯國中還有秩別較低的司寇,例如在史籍《左傳》中提到的鄭國野司寇,就是隻負責在野鄙中掌管刑獄的官吏。與中原諸夏不同的是,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沒有“司寇”之官位,而稱相同職能的重臣爲“司敗”。另外,在典籍《論語》中記載陳國也有司敗之官位,這是由於陳國緊臨楚國,且屢受楚國侵擾鉗制,故而其官制受楚之影響的結果。到了戰國時期,不少諸侯國中仍稱刑官爲司寇,職位稍低於宰相(丞相),主掌一國之刑獄,和春秋時期的大司寇職能相近。不過,在趙國中稱其爲“邦司寇”。而秦國、楚國、魏國則稱相應的刑官爲士﹑理或尉。只有秦國在著名的《雲夢秦律》中將所有看管刑徒(囚犯)的小吏皆稱爲“司寇”,以及後來的漢王朝強制將罪犯發配到邊遠地區去抵禦外寇,乾脆就稱刑徒爲“司寇”,則是一種較爲特殊的情形。
秦朝、兩漢朝、魏、晉諸朝時期,司寇一職稱“司隸校尉”,是負責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職能與司寇相彷彿。在宋、明、清諸朝時期,人們也別稱刑部尚書爲“大司寇”,稱其屬下輔官刑部侍郎爲“少司寇”。
在歷朝歷代大大小小司寇們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司寇姓起源四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司寇子牛父,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爲氏。司寇牛父,本名子牛父,是春秋時期宋武公子司空(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的侄兒,其父就是宋武公的兄弟司徒皇父,哥哥是宋軍大將子谷甥。傳說,司寇牛父驍勇無比,精車戰,是宋武公執政時期的有力助手。從宋戴公在位期間起,北方遊牧部落長狄民族首領鄋瞞就經常發動入侵中原的戰爭,到了宋武公繼位之後,一反其父宋戴公的退讓妥協、以財求和的政策,堅決予以反擊。他派能徵善戰的兄弟司徒皇父率軍抵禦,在著名的“長丘之戰”中(今河南封丘),司徒皇父率左軍,子谷甥率右軍,司寇牛父則以駟乘充中軍主力,與長狄於長丘展開激戰,宋軍一舉打敗長狄部落,並俘獲其部落首領之一的緣斯。但在戰鬥中,司徒皇父、公子谷甥、司寇牛父皆戰死。宋武公堅決發動的“長丘之戰”,爲宋國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平穩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司寇牛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牛氏,亦有以先祖官職爲姓氏者,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子姓司寇氏、司氏、寇氏與己姓和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與子姓牛氏等同宗同源。子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應當自己予以甄別。
司寇姓 分布
司寇複姓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四十一位,在複姓中排序爲第三十三位。司寇氏與司空氏相似,剛出現時均指官職稱謂。在夏、商、周諸朝就有司寇一職,掌管治安、糾察、刑獄。周朝時期曾稱爲秋官大司寇,此官職的稱謂也廣爲流傳,在周朝被列爲六卿之一。周武王建立周朝時,古蘇國國君曾任周朝司寇,他的子孫中就有了司寇氏。
司寇的另一支形成於魯國。西周王朝的許多王族和貴族大都在魯國,所以也有可能司寇姓那時已形成,例如司寇惠子就有可能是蘇忿生的後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約公元前五世紀)時,將頓丘郡改置徐母平昌郡,治所在頓丘。司寇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於中原地區,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皆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並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爲郡望。後來由於許多司寇氏複姓皆簡化爲司氏或寇氏,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祖人數更爲稀少。
如今,司寇氏族人在北京、上海、遼寧、河南等地均有少量分佈。
司寇姓 郡望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爲澶州治所。
平昌郡:即頓邱郡。據《宋書·州郡志》的記載:“頓邱,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陽置頓邱郡,縣屬焉。”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仍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區。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司寇姓 堂號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爲澶州治所。
平昌郡:即頓邱郡。據《宋書·州郡志》的記載:“頓邱,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陽置頓邱郡,縣屬焉。”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仍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區。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司寇姓 姓氏源流
壹、司寇
現行較罕見覆姓。分佈頗廣:今北京、上海、遼寧之瀋陽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並注其源:
1、其注引《風俗通》雲:“蘇忿生爲周武王司寇,其後氏焉。”司寇,負責國家治安,爲上古六卿之一。此當以官爲氏。系出蘇氏。
2、其注引《世本》雲:“衛靈公之子公子郢之後也。郢之子孫爲衛司寇,以官爲氏。司寇亥即其裔也。”系出姬姓。春秋時魯有司寇惠子,爲大夫。
貳、司寇
司寇姓分布:北京、上海、遼寧瀋陽等地均有此姓。
司寇姓起源:①周時帝顓頊之裔蘇忿生爲武王司冠(《周禮》秋官之屬,掌治安刑獄之事),支庶以官爲氏,見《風俗通》。②春秋時衛靈公子郢之後,郢之子孫爲衛司寇,因官爲氏,司寇廖即其裔也。一說,魯大夫司寇惠子之後,見《世本》。③春秋時宋公族有司寇氏,見《路史》。
司寇姓名人:
司寇文,春秋時衛大夫。
司寇姓 歷史名人
司寇姓古代名人
司寇惠子春秋,據《禮記》上說,司寇惠子是魯國有名的大夫。
司寇布戰國,(生卒年待考),著名周王室大夫。他曾對周君說:“君使人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爲太子也,臣爲君不取也。函冶氏爲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折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爲太子,獨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爲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爲多巧,最爲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即告訴周君,即便要立周最爲太子,也要故意裝出不願意的樣子。這就是“司寇布巧言諭周主”的由來。
司寇恂東漢,(生卒年待考),後自簡爲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今北京昌平)。著名王朝開國將領,“雲臺二十八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