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叱利 姓起源,輸入 叱利chi li 即可
叱利姓 叱利氏 叱利姓起源 叱利姓名字 叱利姓名人
叱利姓

姓氏叱利
拼音chì lì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叱利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叱利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叱利姓 即可

叱利姓 起源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拓拔部叱利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鮮卑族叱利氏,在傳統意義上,源於北方古高車族(敕勒、鐵勒、狄歷)十二姓之中的泣伏利氏,也就是早期遊牧於漠北地區的遊牧民族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史籍歸稱爲“赤狄”。漢末以及魏、晉時期,泣伏利氏部落即歸附於鮮卑拓拔部,因此史籍中多稱其爲鮮卑族,亦稱叱李氏叱列氏、叱黎氏叱伏列氏等,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叱利氏,後改爲利氏”。實際上,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之後,在大舉推進漢化改革政策的過程中,鮮卑叱利氏在先大多改爲漢姓利氏,後有更多的族人改爲漢姓李氏,其中的李氏即爲著名的洛陽李氏,也就是後來的大唐王朝之皇室族源。李唐王朝起於隴西李氏,是洛陽李氏的主要分支。創建大唐王朝的高祖李淵,爲北周太尉李虎之後李崇(公元454~525年,侍中、驃騎大將軍、司徒公、雍州刺史,諡“武康”)的後裔,與起源於戰國末期秦國太傅司徒李曇的次子李璣(字伯衡)的趙郡李氏同源不同宗。

一直到唐朝時期,仍有鮮卑叱利氏族人在活動,並在唐太宗時期擔任都督之職。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都督叱利氏與其他少數民族都督如葛邏祿等三十餘人一起隨奉唐太宗至泰山封禪,“已封,詔勒名於封禪碑雲。凡三十年北方無戎馬警。”此後叱利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

叱利姓 分布

叱利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而其分衍的李氏則是一個龐大家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牢牢佔據第一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位;其分衍的利氏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九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五十三位;叱利氏多以洛陽、京兆爲郡望,其族人至今在遼寧省瓦房店地區、北京市等地仍有分佈。

叱利姓 郡望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叱利姓 堂號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叱利姓 姓氏源流

壹、叱利chì lì

歷史上代北地區複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一雲‘叱列’。西部大人,世爲酋帥,後魏初,各依舊號爲叱利氏。後周改爲利氏。”又,西魏賜楊紹爲叱利氏。

貳、叱利

叱利姓起源:①代北姓。《魏書·官氏志》有叱呂、叱門、叱利、叱列、叱盧等氏,見《廣韻》。參見叱李氏。②西魏大統四年賜楊紹爲叱利氏。一說,後改叱呂引氏。

叱利姓名人:

叱利騷,北齊時都督,見《北齊書·楊愔傳》。

變化:一作叱列。後改爲利氏。

叱利姓 歷史名人

叱利姓古代名人

叱利平南北朝,(生卒年待考),鮮卑族。著名北齊癭陶伯。

叱利騷南北朝,(生卒年待考),鮮卑族。著名北齊都督。在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五年(公元554年)的一次叛亂中,叱利騷護衛宮廷,攔門不放,於雲龍門被高歸彥、賀拔仁、斛律金等所殺,死而不倒,甚爲震赫!見於《北齊書·列傳第二十六》。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