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gou 即可
句姓 句氏 句姓起源 句姓名字 句姓名人
句姓

姓氏
拼音gōugòu
人口約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973 位。
位於早姓 之後,淮姓 之前。

句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97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450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句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句姓 即可

句姓 起源

句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風姓

句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后稷句龍氏家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爲氏。后稷,是上古周族的始祖。傳說其母姜嫄爲帝嚳元妃。姜嫄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爲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嫄以爲神,遂收養長之。由於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爲兒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後,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民皆效法。堯帝聽說後,舉其爲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帝稱讚他說:“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因此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其後子孫繁衍,逐漸強大,是爲周。在史籍《大清會典》中記載:“凡祭社稷之禮,歲春祈秋報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後土句龍氏,后稷氏配。太社位右,太稷位左,均北向。后土句龍氏東位西向。后稷氏西位東向”。顯然,凡禮社稷壇爲大祀,往往是由皇帝詔詣行禮。先至中和殿閱視祝版,祝版用白質墨書,玉用方珪,用禮神制帛,牲用太牢,樂用七奏。春以央鍾爲宮,秋以南呂爲宮。舞用八俏,配位無珪祭日如遇風雨,則在拜殿行禮。

在後稷的姬姓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尊號爲姓氏者,稱句龍氏,由於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因此再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句氏(勾氏)、龍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句氏(勾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句姓起源二

源於地名,出自遠古僂句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句氏,其姓最早見於史籍《山海經》中的記載:“困民之國,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此爲句氏之始。實際上,遠古時期的“句”是地名,就是指盛產一種大龜的地方,叫作“僂句”(今山西文峪河一帶),西周初期先爲衛國之地,後成爲晉國之地。由於當時人煙稀少,地處荒涼,因稱“困民之國”。由於古代人們記載歷史事件需要在龜甲上記刻,在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也要用到龜卜,因此常有人到晉國的僂句之地去獵取那種大龜,後人遂稱那種大龜爲“僂句”。

在僂句的住民中,後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僂句氏、句嬰氏、句井氏等,由於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後多有省文簡化爲單姓句氏(勾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句氏(勾氏)的正確讀音作jù(ㄐㄩˋ)。

句姓起源三

源於官名,出自古帝少昊的兒子子重,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相傳,帝少昊的一個兒子名重,史稱子重,逝世後被封爲木正,爲五行神之一,專職掌管天地萬物的生長發育和生老病死,號稱“勾芒”(一說掌管森林)。在子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勾芒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爲單姓勾氏、芒氏。由於“勾”字在古代與“句”字同源通義。到了南宋時期,勾氏族人爲避宋高宗趙構之字諱,子重的後裔勾氏一族多改爲句氏,有的則加“艹”字偏旁改爲苟氏,或加“釒”字偏旁改爲鉤氏,或改爲複姓句龍氏。關於改姓爲複姓句龍氏,在史籍《宋史》中有記載:“句龍如淵,字行父,永康軍導江人。勾姓本出古勾芒,高宗即位,避御名,更句龍氏。政和八年,登上舍第。沉浮州縣二十年,以張浚薦,召試館職。”

該支句氏(勾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句氏(勾氏)族人大多尊奉子重爲得姓始祖。

句姓起源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句龍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兩漢時期,匈奴民族中亦有句龍氏部落,爲北方匈奴民族中的一個氏族羣體。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因內亂分裂爲北、南兩部匈奴,句龍氏部落隨南匈奴呼韓邪單於(稽候珊)歸附漢朝。進入中原後,句龍氏族人逐漸漢化,在東漢時期有按漢俗以氏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句”爲姓氏者,稱句氏(勾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句氏(勾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句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軍制句兵,屬於以軍職稱謂爲氏。句兵,是西周、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一種軍職,專指執句戈徵戰的兵士。句戈,類似鐮刀,安裝在長竹竿上,專從伏擊之軍事,對付騎兵、戰車等有特效。這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中有記載:“句兵欲無憚。句兵,戈戟屬。”就是說只要裝備有句戈的戰士,就可以去英勇殺敵而無所忌憚。在兩宋時期,句戈發展演變爲十分著名的“鉤鐮槍”,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爲八寸。槍頭上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槍桿長六尺,粗圓徑爲四寸,以木製成,杆尾有鐵鐏,長四寸。鉤鐮槍在當時主要是兩宋軍隊用來對付北方民族中的遼國、西夏、金國、蒙古等國的騎兵。

在句兵以及製作句戈的工匠之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軍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句兵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爲單姓句氏、勾氏、兵氏戈氏等,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句氏(勾氏)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句姓起源六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時期越國君主勾踐,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勾踐,亦稱句踐、鳩淺、菼執,傳說“其先爲夏禹之苗裔”,又傳爲“祝融之後且爲羋姓”,亦有說“先世無所考”。越國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國,到了越王允常執政時期(公元前510~前497年)國勢漸強,故而當時的楚平王羋居(熊棄疾)乃主動聯合越國以遏制吳國。

到了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越王勾踐元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不久,即擊敗了前來進犯的吳國,還箭傷了吳王闔閭,致使其傷重而亡。三年後的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越王勾踐四年,吳王夫差三年,公元前493年),吳王夫差率大軍攻破了越國都城,勾踐率殘兵五千困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做了一名奴僕,臣事吳王,以一種卑躬屈膝得到吳王信賴,後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嚐膽,時時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賢臣范蠡、文仲等人,經過“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使越國的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可是吳王夫差對此卻毫不警惕,甚至爲此而厭惡伍子胥的一再提醒和警告,最後賜伍子胥自盡。

周敬王三十八年(越王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爲參加“黃池之會”,盡率吳國精銳而出,以伐齊國,僅留太子和老弱軍卒守國。勾踐遂率軍乘虛而入,大敗吳國守軍,殺了吳國太子。吳王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卻因屬下將士因失國而人心惶惶,已經是連戰不利,被迫與越王勾踐議和。

到了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國徹底攻滅了曾經強大一時的吳國,吳王夫差愧悔之下“裹革投江”自溺而亡。越王勾踐則乘機窮兵黷武,做了春秋末期華夏大地上的最後一任霸主。

在周貞定王姬介四年(越王勾踐三十二年,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逝世後,在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者,稱勾氏、句氏、鳩氏、菼氏等,後勾氏與句氏族人統寫爲句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句(勾)氏正宗。該支句氏(勾氏)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句姓起源七

源於風姓,出自春秋早期須朐國,屬於以國名爲氏。須句國,亦稱須朐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北一帶。是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尋找遠古帝王伏羲氏之後所分封的小國,子爵,國君稱須句子。須句國早期的歷史不見於文獻記載。在春秋前期,作爲小諸侯國的須句國屢遭邾國的侵犯,在周襄王姬鄭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須句國曾一度爲邾國所滅,國君須句子逃至魯國。由於當時魯國君主魯釐公(魯僖公)姬申的母親成風是須句國君的女兒,因此須句子便對魯僖公說:“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若封須句,是崇昊、濟而修祀,紓禍也。”爲此,魯釐公於次年出兵伐邾國,奪回了須句,並把須句子送回須句國復位。在須句子、鄭文公姬踕之庶子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故國、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須句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句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句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另外,在句鬚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念念不忘匡復故國,因此改稱匡氏,亦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句氏與匡氏同宗同源。

句姓起源八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晚期衛國貴族句井疆,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句井疆,亦稱鉤井疆,生卒年待考,複姓句井(鉤井),名疆,字子疆;他是衛國貴族,是著名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史書中對句井疆沒有什麼記載,僅記載爲“《集解》鄭玄曰衛人。《正義》句作‘鉤’”。但從他能夠名列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來看,當爲其時有名的歷史人物。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其爲“淇陽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又加封其爲“滏陽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再封其爲“先賢”。

在句井疆的後裔子孫中,皆稱句井氏,後來其後代中有人去“井”改賦性爲句氏,也有人去“句”字改複姓爲井氏,這在《井氏族譜·名人錄》中有記載。該支句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句姓 分布

句氏(勾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七十四位門閥。

今吉林省的長春市、梅河口市、四平市,遼寧省的盤錦市大窪縣、黑山縣、大連市、葫蘆島市、撫順市、凌源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景縣、定興縣、衡水市、大城縣、滄州市、保定市高陽縣、易縣、唐山市、阜平縣、廊坊市香河縣、徐水縣、秦皇島市,天津市,山東省的東明市、慶雲縣、青島市即墨市、濟南市、淄博市臨淄區、日照市,北京市的大興區、石景山區、通州區,山西省的朔州市朔城區、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四川省的綿陽市鹽亭縣、瀘州市古藺縣、三臺縣、射洪縣,河南省的南陽市臥龍區、周口市、新鄉市、濮陽市、平頂山市、社旗縣、駐馬店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哈爾濱市、肇東市,湖北省的麻城市、棗陽縣、武漢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峯市敖漢旗、阿榮旗,重慶市的涪陵區、長壽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百色市、柳州市,甘肅省的寧縣、慶陽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哈密市,貴州省的大方縣、遵義市道真縣,江西省的吉安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六合縣,山西省朔州市高升莊村等地,均有句(勾)氏族人分佈。

句姓 名人明星

句姓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爲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爲“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句姓 堂號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爲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爲“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句姓 姓氏源流

壹、gōu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辛集、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老河口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山海經·大荒東經》雲:“有困民之國,句姓。”(2)又引《路史》注云:句氏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按:《姓氏詞典》注引《禮記·鄭玄注》作“少昊氏之子曰重”)爲木正,世不失職,以官爲句氏。望出平陽。

3、《姓氏詞典》引《新纂氏族箋釋》雲:“句姓出自句井氏。”(4)又,《續通志·氏族略》載:“句,吳地名。”居者或“以地爲氏”。周代越大夫句如是也。

5、或爲勾姓所改。楊慎《希姓錄》載:“(勾姓)建炎中避高宗嫌名……改爲句者,句思是也。(按:此當音jù。)

貳、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頗廣,南北方皆可偶見: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黃驊、獲鹿,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新餘,湖北之武昌以及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此姓。“句”又音gōu,亦爲現行姓氏。“句”(jù、gōu)二姓,可能同源而異流。參見“句”(gōu)條。

三、gòu

《姓氏詞典》收載並注此音,其注稱:“(1)源於姜姓(據《姓解》)。

2、以采邑爲姓氏。系蜀地句邑大夫的後代(據《古今姓氏書辨證》)。郡望:平陽、東都。三國時蜀有大將軍句扶。”

肆、

句姓分布:北京、河北大城等地均有此姓。

句姓起源:①《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困民之國,句姓。②出自少昊氏,叔子重爲句芒木正,世不失職,以官爲氏。③春秋時鄭文公遷於句繹(故城在今山東鄒縣境),後以邑爲氏。④晉明帝太寧三年北羌王句除附趙,見《通鑑》。晉安帝義熙六年有句豈降西秦,見《通鑑》。均爲羌人之姓。

句姓名人:

句如,春秋時越大夫。

郡望:平陽。

變化:自宋建炎以來,避高宗趙構之諱,有易其姓者,如:加金者鉤光祖,加絲者絇紡,加草者苟諶,增字者句龍如淵,音章句之句(Jù)者句思等,數世之後不復別矣。

伍、

句姓分布:成都嘉州皆爲盛族,亦有徙長安或高郵者。今四川多此姓。

句姓起源:士大夫言,其先仕蜀爲句邑大夫,因爲命氏。

句姓名人:

句扶,三國時巴西人,蜀國大將,封宕渠侯。

變化:俗作勾。

陸、

句姓起源:①見《姓苑》,及《姓觿》。句吳爲地名,或以地爲氏。②句(Guō)姓改音,如句思。

句姓名人:

句中正,宋時益州華陽人,曹州錄事參軍,氾水令。

郡望:華陽。

句姓 相關姓氏

句井句大句斌句章句録 (句録)句龍 (句龍)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