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shan 即可
陝姓 陝氏 陝姓起源 陝姓名字 陝姓名人
陝姓

姓氏陝〔 陝 〕
拼音shǎn
人口約 7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811 位。
位於擁姓 之後,樹姓 之前。

陝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1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500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陝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陝姓 即可

陝姓 起源

陝姓起源一

分陝的具體位置,在史籍《水經注》中記載爲以陝城(陝陌)爲界,而在史籍《括地誌》中則記載爲以陝塬爲界。這樣,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穩定東部新發展的領地;而召公奭的責任就是進一步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爲周王朝進一步開拓疆土解除後顧之憂。“周召分陝”,是以“陝塬”(今河南三門峽陝縣張汴塬)爲分界線,把西周王朝的統治區劃分爲東西兩大行政區,由周王朝的開國重臣“分陝而治”。當年周公旦、召公奭二公商定後,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於分界之處,稱作“立柱爲界”。據史籍《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周召分陝石柱”原來設立於陝塬,後移至陝州城的北城牆上,唐朝時期有人作銘於上,謂“周召分陝所立界石”。考驗其字,屬於唐朝武則天時期所勒,可惜今名漫漶,字剝蝕脫落不可復識。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周召分陝石柱”北移至陝州民衆教育館。1957年因三門峽大壩蓄水,陝州全城皆屬淹沒區,“周召分陝石柱”被移至三門峽市人民公園。1967年移至三門峽市圖書館。1977年移至三門峽市文化宮。1981年移石於三門峽市博物館,當時石柱位於院子正中間,1988年最終移石至三門峽市博物館車馬塑像展廳門口的水池旁保護收藏。2005年7月20日,採用了封閉式保護。據歷史學、考古學、地質學專家考證,“周召分陝石柱”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塊界石。凡古籍中所稱的“陝西”,實際上均指今河南省陝縣以西的廣大地區。元、明兩朝之後,陝西省之得名亦源於此。

周、召二人“分陝”之後,皆派族中貴族前去管理,稱爲“分陝之重”,即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其後裔子孫中遂以“陝”爲姓氏,稱陝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陝姓起源二

源於回族,出自阿拉伯人苫思丁之後裔,屬於爲氏。回族中的一支陝氏,據文獻《伊斯蘭教民族說》中記載,是由“苫思丁之後裔“取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爲姓氏,稱閃氏和陝氏。苫思丁·麻哈抹,亦稱詹斯丁·摩哈莫、鄯思丁·穆罕默德阿拉伯語爲“Shams al-Din”,意爲“宗教之太陽”。苫思丁·麻哈抹在元朝初期曾出任回回司天臺官署司天監。

元朝至元八年農曆7月壬戊朔(公元1271年8月7日),大元帝國正式設立回回司天臺官署,官職爲從五品。首任提點(臺長)是紮馬魯丁,由他督造的七件西域儀象,極富伊斯蘭特色,矗立在山包頂上。由於建臺有功,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被提升爲祕書監負責人,掌管典籍、圖書和皇家檔案等併兼轄司天臺和回回司天臺,俗稱南北司天臺。所謂“南臺”,原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將唐、宋時期的天文儀器拆遷至中都(今北京廣安門),而建立起來的天文臺。隨着元軍的節節勝利,在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攻佔南宋王朝的都城臨安,於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設立回回司天監,任務是“觀象衍歷”,既爲占卜而觀天,又編制曆法。回回司天臺是其下屬機構,任務是“量天測地”與司天監略有分工。司天監的編制設“提點一員,司天監三員,少監二員,監丞二員”,還有“天文計算科、測驗科、漏刻科以及陰陽人(占卜)”等共約四十人,這是人數相當可觀的科學研究機構。司天監的級別爲“監秩四品”,後來升爲三品,再調爲四品,有過幾次變更。其時,苫思丁·麻哈抹由紮馬魯丁推薦,出任司天少監。鑑於大元帝國局勢已定,紮馬魯丁便倡議《大元大一統誌》的測繪與編制工作,特別是地圖的繪製,改變了中國傳統畫法,即由裴秀所創的“製圖六體、計裏畫方”而應用伊斯蘭開羅學派所創地圖繪製的球面投射影法,並承襲巴格達學派“量天測地”的傳統。紮馬魯丁不單動用司天臺和祕書監力量並動員全國有關單位的廣泛協作。經過六年的奮鬥,終於完成七百五十五卷本的《大元大一統誌》的龐大工作。這一工作不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極爲重要的。接替紮馬魯丁的第二任回回司天臺提點的就是苫思丁·麻哈抹,他是由紮馬魯丁一手培養的。早在公元1285年紮馬魯丁就曾將他引見給元世祖忽必烈。苫思丁·麻哈抹開始由靈臺郎、司天少監、提點等,一直晉升爲祕書監正、集賢大學士、中奉大夫,其官職與學士地位步步高昇,又於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晉爵爲卿。

苫思丁·麻哈抹的後裔子孫亦有爲漢姓詹氏鄯氏者,亦世代相傳至今。

陝姓起源三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回族凵氏,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爲氏。回族中的另一支陝氏,是由原來的“凵氏”(一說苫氏,一說彡氏,待考)改爲陝氏的。據清朝學者李煥之所著的《清真先正言行略,苫茂傳》記載:“明凵茂,湖廣公安縣人……登天順甲申(公元1464年)科進士。凵茂廷試時,上(明英宗朱祁鎮)不知其姓,問內閣李賢。對日:‘凵,音同陝。’即以御筆改爲陝。”

自此,回族凵氏一族皆改爲陝氏,世代相傳至今。

陝姓起源四

源於歷史事件,出自明末清初陝西農民起義軍,屬於避難改姓爲氏。明末清初,一支陝西的農民起義軍反抗封建王朝,後被明、清朝廷的先後鎮壓。在起義失敗後,部分起義軍將士輾轉流落於西河地區(今貴州湄潭西河鄉)。

爲躲避滿清王朝的殺戮,起義軍將士們後來多以原籍地“陝”爲姓氏,建立了陝莊,皆稱陝氏,成爲陝氏族人的一支。

陝姓起源五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賜姓,屬於帝王賜改姓爲氏。回族中的另一支陝氏,屬於帝王賜改姓爲氏據家譜文獻《賽典赤家譜》中的記載:鹹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明太祖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定鼎金陵(今江蘇南京)之後,分賜麾下回回將領爲十個姓氏:曰閃、曰者、曰白、曰苗、曰冶、曰烏、曰蘇、曰張、曰周、曰段,其中即有閃氏。

後該支回族閃氏族人中有改姓氏爲諧音的擅氏、陝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陝姓 分布

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在第一千一百零七位,以朗州、太原爲郡望。

今在廣東省的潮汕地區,山西省的五臺山市、臨汾市東關賀家莊鄉陝家莊、臨汾市浮山縣陝曲村、陽城縣西河鄉老宋王莊,河南省的陝縣,雲南的昆明市,湖北省的公安縣,安徽省的南陵縣,湖南省的常德市石門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的臨夏市、青海省,四川省的成都市龍泉縣等地,均有陝氏族人分佈。

陝姓 郡望

朗 州:唐朝初期所稱,武則天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其地因掘初楚國大鼎,而改置爲鼎州,領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四縣;十年後的唐大定元年(辛丑,公元701年)廢黜。宋朝時期其地改稱常德。“常德”一詞最早見於《老子》:“天下爲溪,常德不離。”又見於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爲戒焉。”北宋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朝廷在鼎州設常德軍,後升爲常德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爲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爲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兩個市轄區、六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全市共有十個街道、一百零四個鎮、九十九個鄉、四個民族鄉。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陝姓 堂號

朗 州:唐朝初期所稱,武則天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其地因掘初楚國大鼎,而改置爲鼎州,領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四縣;十年後的唐大定元年(辛丑,公元701年)廢黜。宋朝時期其地改稱常德。“常德”一詞最早見於《老子》:“天下爲溪,常德不離。”又見於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爲戒焉。”北宋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朝廷在鼎州設常德軍,後升爲常德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爲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爲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兩個市轄區、六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全市共有十個街道、一百零四個鎮、九十九個鄉、四個民族鄉。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陝姓 姓氏源流

壹、(陝)

陝姓分布:山西汾陽、臺灣彰化等地均有此姓。

陝姓起源:①居陝地爲氏。②明天順甲申進士��茂,湖北公安人。英宗不識其姓,李文達(即李賢)言音與陝字同,英宗遂改爲陝。③保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陝姓名人:

陝護,漢時人,見《印藪》。陝通,明時五臺人,正統五年任監利縣主簿。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