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闡〔 闡 〕
拼音chǎ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545 位。
位於變姓 之後,己姓 之前。
闡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54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闡姓 起源
闡姓闡姓起源一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魯國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據史籍《左傳·哀公八年》記載:“夏,齊人取讙及闡。闡在東平劉縣北。”左丘明在《春秋左氏傳》中記載的“東平劉縣”,即今山東省的泰安市寧陽縣古堽城,春秋時期爲魯國的闡邑,至戰國初期更名爲“剛”。在秦莊襄王嬴異人(嬴子楚)元年(楚考烈王十三年,魯頃公姬讎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詔派春申君黃歇發動了擊滅魯國之戰,剛邑歸了齊國。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田齊王田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王發動吞滅齊國之戰,統一中國,稱秦始皇,僅留下一城之地的衛國。滅齊國之後,剛邑列屬秦朝的東平郡。剛邑歷秦至漢,在漢朝初期起設置爲剛縣。王莽於居攝元年(公元6年)開始篡漢後改其名爲柔縣。直至北魏王朝其地屬“東平國”,後改“剛平”,亦作“岡城、堽城”。剛平爲縣制地名用了一千多年,僅在北魏王朝就用了一百四十八年。到了唐末五代初期,後梁太祖朱全忠(朱溫)在堽城以野王令於(公元907年)正式稱帝,三年後的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後梁太祖在雪埠山(今張果老山)被後來的後唐莊宗李存勖擊敗,遂將都城遷徙,居然一夜之間就趁西流汶水船運至鄆城,故有“拆了堽城,建了鄆城”之說。
當年在楚國滅魯國後,居於闡邑的住民中即有以地名爲姓氏者,稱闡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dǎn(ㄉㄢˇ)。
闡姓闡姓起源二
源於西南夷,出自秦、漢時期古西羌族闡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爲氏。史籍《後漢·郡國志》中記載:“益州越巂郡闡。”益州,大體包括今雲南和四川地區,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邛都爲越巂郡國,即今四川省西昌市東南部一帶地區。
漢朝時期稱古夷人爲闡族,其主要民族成分爲古羌、氐族的一支,後分別被東突厥族、後突厥族控制。漢成帝劉驁於河平元年(公元前27年)發動攻滅夜郎國之戰,收服夜郎設置了牂柯郡以後,闡族迅速被漢化,其中有以部族名稱爲姓氏者,稱闡氏,其姓氏讀音作tiàn(ㄊㄧㄢˋ)。
闡姓闡姓起源三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族紹闡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後漢·班固傳》記載:“厥有氏號,紹天闡繹者。”漢朝末期至南北朝時期之際,中亞民族中的一支突厥民族崛起,活動於西域地區,漢王朝西域長史班固即有以記載,其部落中有紹天闡氏族,時稱紹闡氏,爲突厥民族中較早成爲部落集團的成分之一。突厥民族至隋、唐朝之際發展至顛峯。在唐朝初期,東突厥前汗國爲唐軍大將李靖所破,後突厥汗國爲回紇首領懷仁可汗所滅,最後的西突厥汗國爲唐軍大將蘇定芳所滅,其突厥各部的後裔子孫分佈在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等地區生息繁衍,今總人口有一億四千萬人左右。
唐高宗李治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大將軍蘇定方滅西突厥後,唐王朝將突厥各部遺民分遷入中原予以管轄,其中的紹闡氏部落被圈居於山西平遙與漢族民衆雜居地區,後迅速被被漢化,逐漸分播於各地。其中有以先部落名稱爲姓氏者,稱紹闡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邵氏、闡氏、天氏者,闡氏按古突厥語諧音讀音作tiàn(ㄊㄧㄢˋ)。
闡姓闡姓起源四
源於回族,出自元、明時期西域蒙古徒單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回族中的闡氏,出自單氏所改,實際源出女真族徒單氏。徒單氏,是金國時期遼王完顏·宗幹(完顏·斡本)的正室亨妃,沒有子嗣。完顏·宗乾的次妃李氏生長子完顏·充,後封鄭王,三妃大氏生三個兒子,長子就是海陵王完顏·亮。正室徒單氏和三室大氏情同姐妹。鄭王完顏·充喜歡嗜酒,徒單氏常予以責怒,並因此而十分厭惡完顏·充。但徒單氏卻極喜愛完顏·亮。完顏·亮即位爲海陵王后,姦淫了徒單氏的侍婢高福娘,並派高福娘偵伺太后徒單氏的動靜,隨時奏報。後來,太后徒單氏因與即將出徵的樞密使僕散·師恭多說了幾句,海陵王便懷疑太后與外臣有密謀,遂將徒單氏殺死。完顏·宗乾的正妃徒單氏,其族因主母而榮,族人將其部稱爲徒單部,皆稱徒單氏。蒙古滅金國後,至元朝時期,徒單部融入蒙古族,屬元朝安西王孛兒只斤·阿難答一族之屬。在安西王率元朝軍隊進駐青海地區後,改奉信仰伊斯蘭教,其部衆亦被強令改信回回教。以後的西平王孛兒只斤·奧魯赤、威武西寧王孛兒只斤·出伯及其後裔世襲西寧王孛兒只斤·速來蠻的部衆等,也多信仰伊斯蘭教,並轉化爲回族。這在回族史上稱其爲“蒙古回回”、“夷回”、“回韃”等。在元朝後期,地處中亞地區和新疆南疆及青海西部的察合臺汗國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也都隨孛兒只斤·答兒麻失裏可汗在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改奉伊斯蘭教,轉入回回民族。
爲了與察合臺汗國的回族在世系上有所區別,徒單氏回族將已經漢化的單氏加“門”部首改爲“闡”,稱闡氏,以示先入爲回,早就在教,讀音仍爲shàn(ㄕㄢˋ),是姓氏字增加筆畫後讀音不改的特例之一。目前闡氏回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地區。
闡姓 分布
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未列入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在公元2005年(民國九十四年)2月28日對臺閩地區姓氏進行的統計,多以東平、牂柯、太原、張掖爲郡望。
闡姓 郡望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爲東平國。南朝宋改爲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北宋朝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以鄆州爲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爲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爲縣。
牂柯郡:亦稱播州,即今貴州省的遵義地區。古代時期,爲西南部的一個割據政權,公元前八~前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爲夜郎屬地。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歸漢,始有農耕,史稱“林木慰薈、田疇豐美、蓋奧區也”,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爲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爲邦國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爲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唐朝貞觀十三年己亥(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古夜郎國且蘭之地置播州,唐貞觀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爲珍州的治所。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詩仙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在該地區。唐朝乾符三年丙申(丙申,公元876年),楊端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政權,自立爲主。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楊實獻開始割據播州地區,以土司世領播州。北宋朝大觀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北宋時期復置,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廢播州爲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爲砦,隸珍州,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而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南宋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爲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賽因不花。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爲播州宣撫司,隸屬於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爲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駐地在今貴州遵義,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其時轄地大致相當今貴州遵義市、甕安、黃平、凱裏、湄潭、餘慶、金沙、仁懷、習水、赤水、桐梓、綏陽、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縣地區。元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節和水東宋隆濟因不滿元廷徵發,聯合各部起義,元發思州、播州兵討伐。元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軍擒殺蛇節、宋隆濟。楊漢英因功進資德大夫,子孫承襲其職。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歸明朝,明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爲播州宣慰司。明萬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楊應龍反叛即“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地爲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朝末年楊端據播州始,至明萬曆中期楊應龍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間保疆墾土,屢有戰功。七百多年間中原及四川地區歷經五代十六國之亂、金人之亂、蒙人鐵騎統治、元末大亂,而播州之境巋然,巴蜀流民多歸附。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爲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爲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爲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爲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爲遵義市,原遵義市改建爲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爲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全市共轄兩區、兩市、八縣和兩個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張掖郡:古稱甘州。張掖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裏過着狩獵、遊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爲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裏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裏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甘肅民樂永固城)與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2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政權改爲甘州。隋朝時期恢復郡制。唐朝初期設州。元朝時期置甘州路。明朝時期設甘州衛。清朝時期爲甘州府。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張掖縣並一直沿用至1985年撤縣設市。
闡姓 堂號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爲東平國。南朝宋改爲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北宋朝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以鄆州爲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爲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爲縣。
牂柯郡:亦稱播州,即今貴州省的遵義地區。古代時期,爲西南部的一個割據政權,公元前八~前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爲夜郎屬地。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歸漢,始有農耕,史稱“林木慰薈、田疇豐美、蓋奧區也”,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爲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爲邦國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爲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唐朝貞觀十三年己亥(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古夜郎國且蘭之地置播州,唐貞觀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爲珍州的治所。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詩仙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在該地區。唐朝乾符三年丙申(丙申,公元876年),楊端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政權,自立爲主。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楊實獻開始割據播州地區,以土司世領播州。北宋朝大觀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北宋時期復置,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廢播州爲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爲砦,隸珍州,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而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南宋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爲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賽因不花。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爲播州宣撫司,隸屬於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爲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駐地在今貴州遵義,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其時轄地大致相當今貴州遵義市、甕安、黃平、凱裏、湄潭、餘慶、金沙、仁懷、習水、赤水、桐梓、綏陽、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縣地區。元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節和水東宋隆濟因不滿元廷徵發,聯合各部起義,元發思州、播州兵討伐。元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軍擒殺蛇節、宋隆濟。楊漢英因功進資德大夫,子孫承襲其職。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歸明朝,明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爲播州宣慰司。明萬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楊應龍反叛即“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地爲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朝末年楊端據播州始,至明萬曆中期楊應龍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間保疆墾土,屢有戰功。七百多年間中原及四川地區歷經五代十六國之亂、金人之亂、蒙人鐵騎統治、元末大亂,而播州之境巋然,巴蜀流民多歸附。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爲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爲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爲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爲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爲遵義市,原遵義市改建爲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爲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全市共轄兩區、兩市、八縣和兩個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張掖郡:古稱甘州。張掖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裏過着狩獵、遊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爲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裏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裏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甘肅民樂永固城)與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2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政權改爲甘州。隋朝時期恢復郡制。唐朝初期設州。元朝時期置甘州路。明朝時期設甘州衛。清朝時期爲甘州府。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張掖縣並一直沿用至1985年撤縣設市。
闡姓 姓氏源流
壹、闡(闡)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辛集、山西之臨汾、雲南之通海等有分佈。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姓氏詞典》注云:“以地名爲姓氏。闡,春秋地名,故址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
貳、闡(闡)
綜合:
源出不詳。隋唐時敦煌地區已有此姓。亦見《新編千家姓》。福建泰寧、江蘇武進、四川漢源等地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