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jian 即可
鑑姓 鑑氏 鑑姓起源 鑑姓名字 鑑姓名人
鑑姓

姓氏
拼音jià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2521 位。
位於斷姓 之後,精姓 之前。

鑑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52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鑑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鑑姓 即可

鑑姓 起源

鑑姓主要源自:姬姓

鑑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甘昭公王子帶之後的封地,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鑑氏發源地在今河南洛陽東南一帶,時爲春秋戰國時期製作銅盆、銅鏡的作坊,其人被稱作鑑匠,傳說是周王朝周惠王姬閬之幼子、甘昭公王子帶的後代。王子帶,全名姬帶,亦稱叔帶、大叔帶、大叔。

在史籍《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記載:“恵王五年,恵後生叔帶,”食邑於甘(今河南洛陽南部),諡昭,故又稱甘昭公。王子帶是周襄王姬鄭的同母弟弟,在東周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十八年(晉文公姬重耳二年,公元前635年),王子帶指揮一批舊臣發動了叛亂,並一度稱王,後晉文公出兵平叛,殺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回國。鑑,在古代就是盆的意思,盆中盛水,可以爲鏡,照出人影月光,稱爲“鑑”,後引申其意用作鏡。鑑工專職製作盆、甕、鏡之器皿的匠人,其後裔引以爲姓氏,稱鑑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鑑氏有人流遷到晉國楊邑(今山西洪洞)定居,衍成一族。今河北省大名縣前桑圈村是鑑氏後人聚居的主要村落之一,傳說第一個到該村的鑑氏始祖叫鑑清,是從鑑窪(今山東省魚臺縣清河鎮鑑窪村)遷入的。鑑窪,就是凹面鏡,其地形如凹鏡,因而稱爲“鑑窪”。據家譜文獻《鑑氏家譜》中的記載,鑑窪的鑑氏是在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人口大遷移時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去,後又分遷到河北、臺灣等地,至今已傳二十代,人口約有一千餘人。

姬姓鑑氏皆尊奉王子帶爲得姓始祖。

鑑姓起源二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獄刑廷理,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春秋時期,楚國所設立的牢獄屬廷理所轄,其“廷理”,就是楚國的司法管理制度。在古代,因牢獄有金屬柵欄,所以看押牢犯的官員稱“鑑吏”,亦稱“監吏”、“鑑吏”或“鍳吏”,幾字通假,多爲當政君王的嫡系子孫或親信擔當。這些獄吏有以其職務稱謂爲姓氏者,稱鑑氏,即鑑氏。到了戰國初期,“鑑吏”這種司法制度與官職也被姬姓鄭國所用,亦稱鑑吏,其後人也有引爲姓氏者,如鄭國大將鑑之,就是該族的裔人。

1955年文字簡化改革之後,“鑑”、“鍳”二字皆被簡筆爲鑑氏,通稱鑑氏。

鑑姓起源三

源於淳于氏,出自唐朝時期佛教律宗南山宗鑑真大師,屬於以宗教稱號爲氏。鑑真,公元688~763年,日文稱がんじん,俗姓淳于,名佚,廣陵江陽人(今江蘇揚州江都),著名唐朝時期佛教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鑑真大師爲“天平之甍”,認爲他的成就足以代表日本歷史上天平時代文化的顛峯。鑑真在十四歲時於被佛教智滿律師收爲沙彌,配居揚州城北大雲寺。唐中宗李顯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鑑真依道岸律師受菩薩戒。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出遊洛陽,繼至長安。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鑑真在長安實際寺依恆景律師受具足戒。後來鑑真巡遊兩京,究學三藏,對於律藏造詣尤深。而爲他授戒的道岸、恆景兩位大師,也都是當時律學的一時名德,又是南山宗開創人道宣律師的再傳弟子。在當時整個日本國中及其以後,多有崇敬鑒真大師而以其法號爲日本姓氏者,稱がんじん。後有族人伊藤鑑真氏、宿慧鑑真氏等在唐文宗李昂大和年間(公元827~835年)爲“遣唐使”(留學生)入華學習,留居中國,按漢俗稱鑑真氏,後亦省文簡改爲單姓鑑氏、鍳氏、真氏等,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1955年文字簡化改革之後,“鑑”、“鍳”二字皆被簡筆爲鑑氏,通稱鑑氏。該支鑑氏的獨特之處,就是皆尊奉鑑真大師爲得姓始祖。

鑑姓 分布

鑑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九百七十位,以洛陽、洪洞爲郡望。

今河北省的邯鄲市大名縣,山東省的濟寧市魚臺縣、青島市平度市、東營市、萊蕪市,北京市,安徽省的蚌埠市,河南省的商丘市永城縣,臺灣省,日本國等地,均有鑑氏族人分佈。

鑑姓 郡望

洛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洪洞縣:原在西周初稱“楊”,因古代楊人生息於此而得名。西周金文的“楊”字形如人舉着武器向太陽舞蹈的樣子,專家由此推測,古楊人是一個崇祀太陽神的部族。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庶弟伯僑於斯,爲楊侯(一說爲周宣王之子尚父封楊)。據史學家考證,古楊人於西周從這裏向南方遷徙,輾轉至今湖北房縣楊子山附近,建楊子國,南齊置楊子縣。後又東遷至江蘇一帶,留下揚州、揚子江等有關地名。在長江下游又與越人雜居,形成了春秋時期的揚越。戰國時期,揚越人的活動已達嶺南,廣州市神化傳說有五位仙人持穀穗騎五羊創建五羊城的故事,實際上就是揚越人開發廣州的歷史反映。由此看,早在三千年前洪洞縣境就已經開始移民了,而且比明朝初期的大移民範圍更遠更廣。伯僑爲楊侯,子孫世襲達五百年,到晉獻公時滅楊侯國,後封晉悼公之弟於楊,號曰楊幹。晉平公時,楊又成爲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爲氏,改姓楊氏。著名漢朝學者揚雄在自敘家世時說:“叔向食採楊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爲氏。”說明洪洞還是楊姓的發祥地,且古代楊、揚二字通用,楊、揚兩姓同出一祖。春秋末期,晉國私家勢力逐漸壯大,並不斷對羊舌、祁等舊貴族發起進攻。周敬王六年(丁亥,公元前514年),新興勢力滅羊舌氏,將其采邑分爲楊氏、平陽、銅?三縣,以僚安爲楊氏縣大夫,這是洪洞縣境內最早的置縣。西漢時期置楊縣,縣址在今洪洞縣東古村(一說在東南範村)。東魏時期出於戰爭需要,在楊縣北二十五里處建屯兵城堡“洪洞戌”,也稱“洪洞鎮”,洪洞之名從此出現。古籍中對此地名也有記載,如姚最在《序行記》中記載:“周建德五年(丙申,公元576年),從行討齊師,次洪洞,百雉相臨,四周重複,控據要險,城主張元靜率其所部,肉袒軍門請降。”在《北史》中記載:“周主至晉州,宇文憲自雀鼠攻拔洪洞。”這些史料中的“洪洞”皆指軍事要塞洪洞鎮,其位置在今洪洞縣上紀略一帶。隋朝時期屬臨汾郡,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太原,南下霍邑,在經過楊縣時,因惡其縣名與隋帝姓氏同爲“楊”,遂改楊縣爲洪洞縣,乃以古戌洪洞爲名。對於“洪洞”的含義,據地方誌記載,是因其城南有上古傳說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學者郝樹侯認爲:“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爲這個地方靠近汾河,稱‘洪洞’是形容其波濤澎湃。”在古籍中“洪洞”又作“鴻洞”,原意確是形容大水,如在《淮南子·原道》中記載:“水靡濫振盪,與天地鴻洞。”也形容大風,如漢朝王子淵在《洞簫賦》中吟:“風鴻洞而不絕”。洪洞縣北爲原趙城縣,“趙城”的來歷也頗爲悠久。西周時期,周穆王有一位得力的駕車手造父,相傳在周穆王西巡時,由造父駕良馬八匹直趨崑崙,見到西王母,後聽說徐偃王謀反,又與周穆王日馳千里,東歸擊徐,大破叛軍,造父以此軍功受封趙城。“趙”的本意就是疾速行走,“趙城”這個地名就是以造父日馳千里平徐偃王的功績而命名的,造父的後裔便以趙爲氏,尊趙城爲其發祥地。原趙城縣境從漢朝至隋朝歷屬彘縣、永安縣、霍邑縣,隋朝義寧元年始分出趙城縣,直到1954年與洪洞縣合併。洪洞縣西臨霍嶽,東帶汾水,以得山川勁氣,民性剛毅,風土質樸而聞名於世。1954年4月9日由政務院批准將原洪洞、趙城兩縣合併後,曾按慣例取兩縣名字首字,命名爲洪趙縣,但到1958年又改爲洪洞縣,這樣改的目的,主要是考慮到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歷史在中國北方羣衆中的廣泛影響和億萬移民後裔對故土的眷戀,特意保留了“洪洞”這一歷史文化品牌。

鑑姓 堂號

洛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洪洞縣:原在西周初稱“楊”,因古代楊人生息於此而得名。西周金文的“楊”字形如人舉着武器向太陽舞蹈的樣子,專家由此推測,古楊人是一個崇祀太陽神的部族。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庶弟伯僑於斯,爲楊侯(一說爲周宣王之子尚父封楊)。據史學家考證,古楊人於西周從這裏向南方遷徙,輾轉至今湖北房縣楊子山附近,建楊子國,南齊置楊子縣。後又東遷至江蘇一帶,留下揚州、揚子江等有關地名。在長江下游又與越人雜居,形成了春秋時期的揚越。戰國時期,揚越人的活動已達嶺南,廣州市神化傳說有五位仙人持穀穗騎五羊創建五羊城的故事,實際上就是揚越人開發廣州的歷史反映。由此看,早在三千年前洪洞縣境就已經開始移民了,而且比明朝初期的大移民範圍更遠更廣。伯僑爲楊侯,子孫世襲達五百年,到晉獻公時滅楊侯國,後封晉悼公之弟於楊,號曰楊幹。晉平公時,楊又成爲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爲氏,改姓楊氏。著名漢朝學者揚雄在自敘家世時說:“叔向食採楊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爲氏。”說明洪洞還是楊姓的發祥地,且古代楊、揚二字通用,楊、揚兩姓同出一祖。春秋末期,晉國私家勢力逐漸壯大,並不斷對羊舌、祁等舊貴族發起進攻。周敬王六年(丁亥,公元前514年),新興勢力滅羊舌氏,將其采邑分爲楊氏、平陽、銅?三縣,以僚安爲楊氏縣大夫,這是洪洞縣境內最早的置縣。西漢時期置楊縣,縣址在今洪洞縣東古村(一說在東南範村)。東魏時期出於戰爭需要,在楊縣北二十五里處建屯兵城堡“洪洞戌”,也稱“洪洞鎮”,洪洞之名從此出現。古籍中對此地名也有記載,如姚最在《序行記》中記載:“周建德五年(丙申,公元576年),從行討齊師,次洪洞,百雉相臨,四周重複,控據要險,城主張元靜率其所部,肉袒軍門請降。”在《北史》中記載:“周主至晉州,宇文憲自雀鼠攻拔洪洞。”這些史料中的“洪洞”皆指軍事要塞洪洞鎮,其位置在今洪洞縣上紀略一帶。隋朝時期屬臨汾郡,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太原,南下霍邑,在經過楊縣時,因惡其縣名與隋帝姓氏同爲“楊”,遂改楊縣爲洪洞縣,乃以古戌洪洞爲名。對於“洪洞”的含義,據地方誌記載,是因其城南有上古傳說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學者郝樹侯認爲:“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爲這個地方靠近汾河,稱‘洪洞’是形容其波濤澎湃。”在古籍中“洪洞”又作“鴻洞”,原意確是形容大水,如在《淮南子·原道》中記載:“水靡濫振盪,與天地鴻洞。”也形容大風,如漢朝王子淵在《洞簫賦》中吟:“風鴻洞而不絕”。洪洞縣北爲原趙城縣,“趙城”的來歷也頗爲悠久。西周時期,周穆王有一位得力的駕車手造父,相傳在周穆王西巡時,由造父駕良馬八匹直趨崑崙,見到西王母,後聽說徐偃王謀反,又與周穆王日馳千里,東歸擊徐,大破叛軍,造父以此軍功受封趙城。“趙”的本意就是疾速行走,“趙城”這個地名就是以造父日馳千里平徐偃王的功績而命名的,造父的後裔便以趙爲氏,尊趙城爲其發祥地。原趙城縣境從漢朝至隋朝歷屬彘縣、永安縣、霍邑縣,隋朝義寧元年始分出趙城縣,直到1954年與洪洞縣合併。洪洞縣西臨霍嶽,東帶汾水,以得山川勁氣,民性剛毅,風土質樸而聞名於世。1954年4月9日由政務院批准將原洪洞、趙城兩縣合併後,曾按慣例取兩縣名字首字,命名爲洪趙縣,但到1958年又改爲洪洞縣,這樣改的目的,主要是考慮到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歷史在中國北方羣衆中的廣泛影響和億萬移民後裔對故土的眷戀,特意保留了“洪洞”這一歷史文化品牌。

鑑姓 姓氏源流

壹、(鑒)jià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平度,山西之太原、臨汾、晉城,浙江之餘姚等地有分佈。《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甘昭公之後有鑑氏。”甘昭公,即王子帶,食邑於甘。此當系出姬姓。明代有鑑文獻,徐州人,洪武舊臣。

貳、jià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平度,山西之長治、晉城等地有分佈。《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詞典》引《萬姓統譜》稱:“(鑑)系鑑姓分族。”(按:鑑、鑒,乃一組異體字,後或用以分族,則“鑑”、“鑒”作爲姓氏,同源異流。今統統簡化作“鑑”,不便分族矣。)明代有鑒復明,江陵知縣;又有鑒搏霄,洪武舉人,任主事。

三、(鑒)

鑑姓分布:山西陽城、絳縣、山東利津、新泰、河南內黃、浙江餘姚等地均有此姓。

鑑姓起源:周王子帶食採於甘(故城在今河南洛陽西南),號甘昭公,其後有鑑氏。

鑑姓名人:

鑑文獻,明時徐州人,洪武中選入。

變化:一作鑑。

肆、

鑑姓分布:臺灣臺北、河北大名等地均有此姓。

鑑姓起源:見《萬姓統譜》。

鑑姓名人:

鑑復明,明時濟陽人,洪武中任江陵知縣。

鑑姓 歷史名人

鑑姓古代名人

鑑之戰國,(生卒年待考),著名鄭國大將。

鑑晟漢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大臣。

鑑定顏唐中期,(生卒年待考),詩人,有詩收錄於《全唐詩》。

鑑文獻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官吏。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