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還〔 還 〕
拼音huán、xuán
人口約 4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956 位。
位於岡姓 之後,迪姓 之前。
還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95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還姓 起源
還姓還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還途之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的記載,有環塗之官。“環塗”,亦稱“還途”、“轘途”,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環城之道。督管和守護環城之道的官員,即稱“環塗之官”,在史籍中亦稱其爲“還途之官”、“轘途之官”。
還途(環塗、轘途)之官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還氏、環氏、轘氏,讀音作xuán(ㄒㄩㄢˊ)。
還姓還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環人官位,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在西周初期,王朝設置有“環人”之官,爲軍制,主要負責掌管陣前勇士,類似於後世的督戰官。據典籍《周禮·夏官》的記載:“環人掌致師,察軍匿,環四方之敵,巡邦國,搏諜賊,訟敵國,揚軍旅。[注]巡察內外,若環之相循不窮。致師,謂犯敵以誘其出。軍慝,謂敵懷詐潛入我師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則環繞而巡之。”在春秋時期,“環人”與“還人”在官制中通義,因此又稱爲“還人”。另外,在西周的秋官之屬中,亦有還人(環人)之官,負責掌管迎送邦國賓客之護衛軍隊。後來在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中,也設置有“司還中士”,職正二命(品),位高權重,職能與周朝的“還人”相仿。
還人、司還中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還氏、環氏,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還姓還姓起源三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王族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爲氏。據文獻記載,周武王姬發滅殷商王朝之後,賜封商紂王之子武庚於邶(今河南湯陰),以管理殷商遺民。周武王病逝後,周成王姬誦即位,武庚反叛,周公姬旦用了三年時間予以徵滅。周成王後以商帝乙之元子微子啓封於宋(今河南商丘),管理殷商遺民,敬爲周之賓。宋國傳三十二世,歷七百五十四年,在周赧王姬延二十九年(宋君子偃四十三年,田齊湣王田地十六年,楚頃襄王熊橫十三年,韓釐王韓咎十年,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三國聯合滅之,三分其地。亡國之後,在宋國王族後裔子孫中有改以“還”爲姓氏者,以期復國,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還氏正宗。
子姓還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啓爲得姓始祖,其姓氏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還姓還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王族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該支還氏出自還水。還水,又稱“環水”,古河流名稱。據史籍《山海經》記載:“泰山環水出焉。”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散文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明確指出:“環水出泰山,東流注於海。”還水,就是中天門右邊中溪山東側的溪水,從泰山之陽流出,向南流去,流經泰山南兩廟之間,又與汶水匯流。
春秋時期,魯國有大夫被任命在還水之邊,專門負責掌管上、中、下三廟,在古代帝王封禪泰山時還要予以接待。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稱還氏、或環氏,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還姓還姓起源五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思想家還淵,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史記·田敬仲世家》記載:“環淵之徒七十六人。[注]楚人孟子傳雲:環淵著書上下篇。”在典籍《五音集韻》中也記載:“古有楚賢者環淵,後有環齊,撰要略一部。”還淵,羋姓熊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楚國思想家,一作環淵、娟還、娟環、便娟,又稱娟子、涓子。還淵專學黃老道德之術,與詹何齊名。稷下,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中心,設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稷門附近,故稱稷下。始建立於田齊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6年)之時,經過齊威王田因齊,至齊宣王田闢疆時最盛。還淵曾在稷下講學,並整理了老子(李聃、李耳)語錄,成《道德經》上下篇,對保存道家的原始思想資料作出了貢獻。在史籍《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蜎子》十三篇,可惜早已亡佚。
還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還氏、環氏、娟氏,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還姓還姓起源六
源於地名,出自隋朝時期古環州、涼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據典籍《韻會》記載:“古朔方鳴沙之地,隋置還州,以大河還曲名焉。”鳴沙,指隋朝時期的鳴沙縣,即靈武郡治北還州(今甘肅靈武),後因黃河九曲其間,改稱環州,字義相通。到了唐朝時期,又在其南部設有還州,後稱南環州(今甘肅環縣),在典籍《韻會》記載:“廣南化外,唐開生獠,置還州。”不論是北環州,還是南環州,其地住民中皆有以地名爲姓氏者,稱還氏、環氏,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另外,在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開始。唐王朝的河西地區駐軍因優秀將帥和駐防兵力內調平叛,致使邊鎮空虛。吐蕃部族趁虛而入,至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沙州、涼州及河西、隴右諸地盡陷於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屬古羌族的後裔。公元七世紀初,吐蕃部族的第三十二世首領松贊乾布統一了吐蕃各部落,他在加強王權的同時,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許之,雙方和好。松贊乾布逝世後,唐、蕃雙方關係趨於緊張,規模化戰爭時有發生。沙、涼二州及河西、隴右諸地涼州陷入吐蕃後,由於戰爭頻仍,人民流離失所,不堪其苦,人民渴望唐軍收復失地。後來,隨着形勢的發展,河西、隴右地區已不是戰爭的主要戰場,情況纔有所好轉。直到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張議潮領導的沙州起義收復了河西諸州,涼州重又迴歸唐朝,結束了吐蕃佔有諸州近一個世紀的局面。張議潮收復河西地區後,唐王朝任張議潮爲河西節度使。張議潮逝世後,由其後代繼任,一直到唐王朝滅亡。在此期間,涼州及河西一帶一直維持着較爲安定的局面。
在張議潮的後裔子孫中,以及沙、涼二州的住民中,皆有改爲還氏者,以紀念河西地區還歸大唐王朝,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還姓還姓起源七
源於職業,出自戰國時期工匠還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戰國時期,在宋、魏、陳、楚等江淮一帶的諸侯國裏,“還”是“繯”的通假字,指的是“㯂”,又稱“繯”、“楦”,是一種紡織工具,專門用來槌擊麻、蒲草、茒草、樹皮等纖維物體,使其至軟並纖維分離,用以紡紗。實際上,“繯”就是手工紡織工序中將浸泡後的含纖維原料進行槌擊的木槌。作此工序的匠人,被稱作“繯工”,或“還工”,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爲姓氏者,稱還氏、繯氏、楦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還氏的姓氏讀音作huàn(ㄏㄨㄢˋ)。
還姓 分布
還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泰山、河西、鹽瀆爲郡望,今江蘇省的鹽城、連雲港、興化多有還氏族人分佈。
還姓 郡望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爲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爲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爲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爲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戰國末期魏國所設,其境約在今日山西、陝西一帶。漢朝時期所說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肅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是西漢武帝拓邊後於漢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秋季所設置的。北魏時期設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臨汾地區。唐朝時期設置的河西郡,其時轄地在今雲南省蒙自縣、山西省汾陽縣一帶地區。
鹽 瀆:即今江蘇省鹽城市。鹽城是蘇北沿海地區開發較早的邑地之一,迄今已有兩千一百餘年的歷史。西漢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因當地產、販食鹽而置縣,名“鹽瀆”。東晉義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晉安帝改鹽瀆爲鹽城。唐朝末期,鹽城一度爲吳王楊行密所據,隸屬於楚州。明、清兩朝均屬淮安府。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廢道府,鹽城直屬江蘇省。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八路軍和新四軍在鹽城會師,成立了鹽城縣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成立蘇北鹽城行政區專員公署。1983年3月,國務院批准設立鹽城市。
還姓 堂號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爲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爲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爲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爲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戰國末期魏國所設,其境約在今日山西、陝西一帶。漢朝時期所說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肅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是西漢武帝拓邊後於漢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秋季所設置的。北魏時期設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臨汾地區。唐朝時期設置的河西郡,其時轄地在今雲南省蒙自縣、山西省汾陽縣一帶地區。
鹽 瀆:即今江蘇省鹽城市。鹽城是蘇北沿海地區開發較早的邑地之一,迄今已有兩千一百餘年的歷史。西漢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因當地產、販食鹽而置縣,名“鹽瀆”。東晉義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晉安帝改鹽瀆爲鹽城。唐朝末期,鹽城一度爲吳王楊行密所據,隸屬於楚州。明、清兩朝均屬淮安府。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廢道府,鹽城直屬江蘇省。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八路軍和新四軍在鹽城會師,成立了鹽城縣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成立蘇北鹽城行政區專員公署。1983年3月,國務院批准設立鹽城市。
還姓 姓氏源流
壹、還(還)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涇縣,山西之太原、臨汾,陝西之韓城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並注其源:
1、其引《路史》雲:“微子後。宋樂大心(食)採桐門,爲還氏。”此當系出子姓。
2、“一雲:蕭大夫還無社之後。”蕭,國名,春秋時爲宋之附庸。
3、“或曰:即儇氏,黃帝之後。”此當出自祁姓。
貳、還(還)
罕見姓氏。《辭海》有載;《姓氏考略》亦收並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雲:“微子後。宋樂大心食採桐門,爲還氏。”此當系出子姓。又云:“蕭大夫還無社之後。”蕭,春秋宋附庸之國,其地在今江蘇蕭縣。
3、又云:“或曰即儇氏,黃帝之後。望出彭城。”一音huán,爲現行姓氏。宋有還祖。
三、還(還)
還姓分布:安徽淮南、江蘇武進、上海嘉定、山東新泰、浙江嘉善等地均有此姓。
還姓起源:①春秋時宋微子之裔,公子衎食採於蕭(故城在今江蘇蕭縣),蕭大夫還無社之後有還氏,見《姓源》。②春秋時衛大夫還成之後,見《姓苑》。
郡望:彭城。
肆、還(還)
還姓起源:即儇氏。古儇、嬛、澴字通用,黃帝之子得姓者12人,其一爲嬛氏,故還氏音X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