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i 即可
遲姓 遲氏 遲姓起源 遲姓名字 遲姓名人
遲姓

姓氏遲〔 遲 〕
拼音chí
人口約 43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44 位。
位於農姓 之後,茅姓 之前。

遲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442018年2014年
2013年2552007年2006年238
1995年2481987年2501982年230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遲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遲姓 即可

遲姓 起源

遲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遲(Chí)姓,姓氏多源,漢族的遲姓來源有商代賢人遲任、魯孝公之子公子展及孔子弟子樊須,其他民族的遲姓來源有鮮卑族尉遲、安遲兩氏,滿蒙兩族的遲佳氏等等。

遲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賢人遲任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商湯王朝初期有個大賢人叫遲任。殷王盤庚爲湯之九代孫,商朝第二十位國王,在位二十八年,曾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西北),當時遭到貴族的反對。但是盤庚決意遷都,並作誥書曉喻舉國王臣百姓,違者重懲,史稱“盤庚遷殷”。盤庚在誥書中就曾引用遲任的格言:“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盤庚於公元前十四世紀中葉遷都以後,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人民安居樂業,文化發展,社會富足繁榮,商王期從此中興。故商又可稱爲殷或殷商。盤庚遷殷後,繼續“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故而在他逝世後,“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即保存在今文《尚書》中的《盤庚》三篇。有此殊榮,遲任的後人遂以其先祖名字爲姓氏,分別有遲氏、任氏,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遲氏族人大多尊奉遲任爲得姓始祖。

遲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西周晚期魯孝公之子公子展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西周晚期,魯國君主魯孝公姬稱(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公子展,亦稱公子輾。

在公子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輾遲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遲氏、展氏等。

遲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樊須,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姓譜》記載,孔子弟子樊須,字子遲,世人亦稱爲“樊遲”。

在樊須的後裔子孫重,有以先祖之字爲姓氏者,稱遲氏,世代相傳至今。

遲姓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尉遲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距今一千六百餘年前,西北地區有一個氏族部落號“尉遲”,其祖先是中亞胡人的一個分支,即後世的“於闐人”,就是今稱的塞族人(塞爾維亞族),使用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的於闐語即於闐塞語,其族首領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漢譯音爲“尉遲”,是冠在從漢朝時期開始立國的於闐國名前的頭銜,其意是“征服者”、“勝利者”。尉遲一族後與鮮卑拓跋部聯合,被稱作“西方尉遲氏”,後逐漸崛起成爲一支部落,被鮮卑拓跋部大人稱之爲“尉遲部”。之後,尉遲部一直跟隨拓跋部稱霸於北方地區。經過長時期的東徵西戰,鮮卑拓跋氏終於建立了北魏政權,當上了中國北方皇帝,而尉遲部也就跟着身價百倍,成爲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貴族,也是北魏勳臣八姓之一。後來,北魏孝文帝爲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連皇帝的姓氏都由原來的拓跋氏改爲漢姓元氏,同時還下令其餘的鮮卑族人也一律改漢姓。鮮卑尉遲氏部落族人便是在這種情形下,以部落名稱的諧音漢字“尉遲”爲姓氏,稱尉遲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之中。

在隋朝時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又進行了第二次漢化過程,許多貴族稱單姓尉氏,平民多稱單姓遲氏,奴僕則稱單姓胡氏,後來還有尉遲氏被隋文帝賜改爲楊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將領楊義臣就是。楊義臣的父親就是隋朝的開國大將尉遲崇,後來在戰場上犧牲,隋文帝出於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爲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楊義臣在皇族的輩份。至唐朝初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即已經完全成爲漢族,爲大唐盛世做出了重大貢獻。尉遲氏一家後來遭難,惟有二子逃出。爲避人耳目,更爲兄弟日後相見能夠相認計,於是將姓氏“尉遲”拆分爲二:老大乃改單姓尉氏,老二乃改單姓遲氏。兄弟相約以此爲相認之證,然後灑淚而別,各奔東西。後來,仍有一部分尉氏、遲氏族人恢復了 尉遲氏複姓,與同宗同源的遲氏、尉氏、胡氏、楊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遲氏族人尊奉尉遲恭爲得姓始祖。

遲姓起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安遲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民族中有一安遲氏部族,屬於代北鮮卑,即隸屬於鮮卑拓跋部。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措施,在其過程中,安遲氏被改爲漢姓安氏

北魏廢帝元欽三年(公元554年)農曆1月,西魏恭皇帝元廓在登基之後,復闢回改漢姓爲鮮卑姓,鮮卑族安氏又改回安遲氏。但這種極少數鮮卑貴族的復闢倒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其時鮮卑民族經過半個多世紀實際上已經基本完全漢化了。在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丞相宇文泰之侄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爲大司馬,後封晉國公。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農曆12月,晉國公宇文護迫使元廓禪位於周,改封西魏恭帝爲宋王。不久就殺了宋王元廓。同年,宇文護扶持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了北周政權,是爲北周孝閔帝。

西魏政權滅亡之後,北周孝閔帝大殺稱鮮卑拓跋氏的族人,絕大多數已經漢化的原鮮卑人趕緊再紛紛使用漢姓,以免被禍及,該支安遲氏族人後分別改爲單姓安氏、遲氏,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遲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遲佳氏,亦稱持佳氏持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即赤盞氏,在金國時期稱石盞氏,滿語爲C’ygiya Hala,世居哈達地區(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中亦有遲佳氏,原爲金人入元籍形成,與滿族遲佳氏同宗同源。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遲佳氏多冠漢姓爲遲氏、張氏、池氏等。

遲姓起源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朝鮮族、納西族、苗族、土族、黎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遲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遲氏,世代相傳至今。

遲姓 分布

遲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山東省的濟南市、山東省乳山市、青島市萊西市、膠州市、平度市、煙臺市萊陽市海陽市、萊州市、茌平縣、日照市東港區、日照市五蓮縣、 蓬萊市長山島、聊城地區臨清市、棲霞市、招遠市、昌邑市、諸城市、高密市、龍口市黃縣、文登縣、德州市夏津縣、寧津縣、陵縣、榮成市、東阿縣、濟寧市魚臺縣、即墨市、臨清市,雲南省的玉溪市新平縣、昭通市彝良縣、昆明市昆陽縣、尋甸縣,貴州省的貴陽市花溪區,遼寧省的瀋陽市、大連市、營口市、瓦房店市、海城市、鞍山市、丹東市東港區、開原縣、朝陽市、臺安縣、鐵嶺市昌圖縣、盤錦市,吉林省的四平市、長春市農安縣、蛟河市、德惠市、榆樹縣、敦化市、公主嶺市、通化市,北京市,海南省,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尚志縣、大慶市、安達縣、望奎縣、鐵力市、哈爾濱市、呼瑪縣、牡丹江市、綏化市、雙鴨山市、肇東市、綏陵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寧城縣、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自治旗,河南省周口市的西華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河北省的滄州市南皮縣、石家莊市、秦皇島市、承德市,安徽省的合肥市、馬鞍山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哈密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永泰縣、永春縣,廣東省的廣州市、惠洲市,臺灣省的臺北市,日本等地,均有遲氏族人分佈。

遲姓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遲姓 堂號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遲姓 姓氏源流

壹、(遲)chí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邑,遼寧之大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安徽之合肥、涇縣,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佈。漢、回、蒙、高山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商賢人遲任之後。望出太原。”(2)又引《魏書·官氏志》注云:“後魏尉遲氏,後改爲遲氏。”尉遲,乃鮮卑姓,傳至今,或改爲單字姓遲氏。

貳、(遲)

遲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5%。尤以黑龍江多此姓。

遲姓起源:①殷賢人遲任之後,見《姓源》。②北魏時改尉遲氏爲遲氏。③系自樊姓。孔子弟子樊須,字子遲,故亦作樊遲,其後有遲氏,見《姓譜》。④清滿洲八旗姓遲佳氏後改爲遲氏。今滿族姓。⑤蒙古族姓。

遲姓名人:

遲任,上古賢人,殷王盤庚遷都於亳,作誥諭民,引其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遲超,東晉時湘東太守。

郡望:太原。

遲姓 歷史名人

遲姓古代名人

遲任商朝,賢人,在《尚書》中有關他的記載很簡單,只是《盤庚·上》篇裏被“王”順便提起過:“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這是遲姓的最早記錄。

遲昭南朝,官淮東太守,銳意維新,頗有善政。以後史書於遲姓,盡於絕筆。

遲大成明朝,(生卒年待考),號之萊;山東萊陽人。著名官吏。明天啓五年進士,中第三甲二百零九名。授江都知縣,遷監察御史,有鐵面之稱。

遲鳳翔明朝,(生卒年待考),字德徵,號朐崗;山東臨朐東門外遲家莊人。著名大臣。遲鳳翔約生於明嘉靖初年,卒於明萬曆後期。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中舉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進士,中第二甲二十六名。初授戶部主事,後任兵部職方武選司郎中、陝西洮岷兵備副使、都察院右僉都御使、戶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職。爲官清正,不阿權貴,“以廉能著稱”。修武備,興學校,注重人才,常以計略平定邊患,因而屢受朝廷賞賜。遲鳳翔在京城爲官多年,深知宦海浮沉,晚年引退,以母病告歸故里。居鄉不持前功,並能廉靜自處,見者皆不知其曾顯居高位。晚年嗜經書,勤著述,七十歲時猶與諸生講藝不輟。著有《四書說》、《易經說》、《朐岡集》等。與縣內馮惟敏、傅應兆、張邦彥齊名,時稱“臨朐四傑”。遲 煌:(生卒年待考),清滿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官吏。清順治九年進士,中第二甲十一位。

遲之金清朝,(生卒年待考),奉天府人(今遼寧瀋陽)。著名官吏。清康熙五年進士,中第三甲八十五名。

遲維坤清朝,(生卒年待考),字簡堂;滿洲漢軍正白旗人。著名官吏。清康熙年間,任山東聊城知縣,每月三、八日召諸生課文,問政事得失,又每年三、七月巡視農田。重治盜賊,杜絕胥吏盤剝,頗有善政。

遲逢元清朝,(生卒年待考),山東萊陽人。著名官吏。清乾隆四年進士,中第三甲六十五名。

遲姓近代名人

遲雲鵬(生卒年待考),山東省茌平縣遲橋村人。著名民國時期大軍閥。民國初期的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遲雲鵬任吳佩孚討逆軍直魯海疆防禦總指揮。丁中江在史書《北洋軍閥史話》中記載:齊盧之戰爆發前,盧永祥曾派其子盧小嘉,偕奉天駐滬代表楊敏恂去奉天活動,希望張作霖能率兵入關,報戰敗之仇而與盧有所呼應。這很迎合奉張的私心,所以張作霖遂於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9月4日響應浙盧反直的軍事行動,7日邀宴各國駐奉天的領事,宣佈由於直軍在山海關增兵進迫,故決興兵入關,請各國領事通知各國僑民離開秦皇島。同時張作霖發表了六軍人事命令爲:總司令張作霖、第一軍總司令姜登選、副司令韓麟春、第二軍總司令李景林、副司令張宗昌、第三軍總司令張學良、副司令郭松齡、第四軍總司令張作相、副司令丁超、第五軍總司令吳俊升、副司令闕朝璽、第六軍總司令許蘭州、副司令吳光新。奉軍總司令部設於錦縣,分三路佈防,以第三軍第一師第一旅兵力守山海關;第一軍兵力兩旅駐綏中;第二軍第一師第一旅向朝陽進展;第五、第六兩軍則利用其騎兵隊分攻開魯、赤峯;第四軍集中錦縣爲總預備隊。向朝陽進攻的一路是主攻,圍攻熱河,其餘二路採取守勢。奉軍兵力,除了派定作戰任務的上述各軍外,還有未調動的四混成旅及吉、黑方面軍隊,更有蒙古騎兵亦決定赴奉助陣。海軍方面,張作霖雖經數年籌備,且在葫蘆島有所經營,不過其軍艦多爲江防艦,另一部分則是徵用商船加設炮位武裝的,不能適用於正式作戰,因此在海上的力量,似較直方爲劣。張作霖本有一個計劃,擬用這些不能作正式海戰的軍艦偷運陸軍赴山東登州,以擾直軍後路,可是這個計劃過於冒險,加以吳佩孚洞燭機先,委派鄭士琦爲直魯海疆防禦總司令,遲雲鵬爲總指揮,擔任沿海防務,以打擊奉軍登陸登州的計劃。奉方的空軍一向在張作霖積極發展下,受中外人士所稱道,張作霖致曹錕信中,有“以飛機候起居”句爲自豪。而在奉軍入關時旅居京津的外僑均緊張萬分,要求外交團向奉軍交涉,阻止奉方飛機轟炸京津,後來日本的駐華武官表示意見,認爲奉方飛機不能在長距離中飛到京津轟炸,這一來人心才勉強安定下來。奉方空軍編爲三大隊,以葫蘆島爲空軍根據地,向山海關、喜峯口活動,對於偵察軍情、破壞直軍鐵路交通、擾亂直軍軍心和後方人心都極收效。這是中國內戰中首次的空中活動。張作霖自從第一次直奉之戰失敗後,鑑於老兵老將的不中用,所以起用少壯派訓練新兵,期以復仇爲旨志,如姜登選、李景林、張宗昌、張學良、郭松齡都算是奉軍中的新人,而張宗昌和李景林則是奉軍中的客籍將領。張宗昌投靠奉系,一直不受重視,若不是這次用兵,張宗昌是不可能崛起的。原來張宗昌自攻湘失敗後,孑然一身,曾西走洛陽,吳佩孚閉門不納,只好出關到奉天,求張作霖老帥栽培。張作霖對這位本家很冷淡,只聘爲巡閱使署高等顧問。張宗昌的目的是帶兵,可是奉系排外思想很濃,對這位山東大漢,又是敗軍之將,自不會輕易給他兵權。第一次直奉之戰,當戰事將發未發之際,吳佩孚對奉軍下了一着冷棋,幾乎竟收全功。他暗派幹員持蘭譜到黑龍江與黑督吳俊升約爲兄弟,叫他按兵不動,同時委派高士儐爲吉林討逆軍總司令,盧永貴爲副司令,打算一舉顛覆奉系巢穴。高士儐是孟恩遠之婿,孟督吉林時代的吉林暫編第一師師長,後來孟被張作霖趕走,高士儐自然連帶去職;盧永貴是高的舊部,張作霖曾收編盧永貴爲中東路山林剿匪司令,駐防中俄邊境綏芬河一帶。高士儐奉吳佩孚的密令,在哈爾濱登陸,單騎馳入盧永貴大營,盧永貴見了老上司,當然服從一切,高士儐、盧永貴聯合起來,在民國十一年5月26日由中東路終點綏芬河直向哈爾濱殺來,沿途各站奉軍護路隊望風迎降,紛紛易幟爲“討賊軍”番號,張作霖爲之震動。高士儐、盧永貴率部由火車一直開到寧古塔附近海林站,忽感兵力不敷,下令停止前進。原來高士儐不善用兵,行軍五百餘里,經過十餘小站,採取步步爲營方略,每到一站就分出若干人駐守,站越過得多,前方部隊越剩得少,到海林站時,僅剩萬把人左右。盧永貴的基本部隊原本纔有兩千人,發難時收編兩巨匪各五千人以上,又陸續收編護路隊二三千人,合共一萬五千人。他們到海林站時,探知寧古塔有奉軍一團駐防,距海林站僅六十餘里,深恐被攔腰殺過來截斷他們歸路。其實吳佩孚派他們的任務是別動隊性質,是一支奇兵,並不是正規軍任務,自不需要步步爲營,只要擾亂和突襲,攻其不備,勝則入穴取子,如果能一鼓攻入哈爾濱,則不難造成四方響應的局勢。不料高士儐、盧永貴到了海林站停了兩個星期,不進不退,瞻顧遲疑,這一來卻給狗肉將軍張宗昌開闢了一條富貴功名的大路。他這時在奉軍中位列閒曹,而張作霖尚在關內打得頭昏眼花,不料禍起蕭牆,自家地盤內異軍突起,爲之手足無措,於是張作霖老帥想起了這個專打爛仗的本家:張宗昌。張作霖電派張宗昌赴哈爾濱招收隊伍抵禦高、盧永貴,張宗昌在哈爾濱是舊遊之地,人頭很熟,不過當地防軍長官張煥相不以正眼相覷,張宗昌左拉右抓,只弄到五百多條槍。他就帶了這“五百名刀斧手”,要了一列火車,把車門和車窗緊緊關起來,不讓別人知道虛實,一口氣向北衝。張煥相暗暗好笑,心中說:“這個冒失鬼,真是胡搞,就拿這麼一支部隊上前線,大概活得不耐煩了。”張煥相以爲自己很聰明,把張宗昌當作炮灰,自己隔岸觀火。怎料張宗昌碰到的敵人是個大傻瓜,既不知兵,又無膽量,他看見哈爾濱開出了軍車,竟抱着犧牲別人的戰略,命令臨時招來的民兵一千多人上前迎戰,卻把山林警衛隊保護自己的司令部,那些民兵都是有身家性命的人,遇上張宗昌所率領的亡命之徒,怎能對壘,才一接戰,張宗昌這邊就扔手榴彈,吹號衝鋒,民兵不戰而潰,牽動了山林警衛隊和招安不久的匪軍,莫名其妙地就垮了。高仕儐先向綏芬河退卻,繼而再退東寧縣,最後高士儐、盧永貴二人化裝逃走,在路上被高士儐的另一舊部俘獲,電報張老帥獻功,張作霖覆電“就地正法”。吳佩孚這支奇兵遂因用人不當而煙消雲散。張宗昌自此遂被張作霖刮目相看,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夕,他的部隊已擴充到一萬人,可是奉張始終不想重用他,僅予以綏寧鎮守使的虛銜,不給他餉械。張宗昌在這一地區混過很久,而且會講幾句俄國話,這時白俄的謝米諾夫殘部退到綏芬河,張宗昌和他一咭哩咕嚕,公然收編了這支白俄軍,實力平添了五六千白俄人馬。他沒有軍餉,於是濫發軍用票,白紙上蓋着鎮守使官印,填上五元、十元。他是個十足的亡命徒,打濫仗能手,根本不知道發行了多少軍用票,也不知道自己亂糟糟的軍隊有多少,完全是老粗白手成家的一套本事。可是他佔了一個便宜:在關外的山東人很多,他是山東人,山東老鄉大家互相關照。他對同鄉也好,山東老鄉對他也好,他在東北卻是佔了不少東北人的便宜。張作霖始終瞧不起這支破濫部隊,他重視新人才,想把所有雜牌軍次第解散。先調張宗昌移防奉東輝南縣一帶,令他與李景林隔一道蛤蜢河演習秋操,自己親臨觀陣。奉張本意是讓李景林部戰勝了張宗昌部,然後以張宗昌部不能作戰爲由解除其武裝。不料演習時張部亂糟糟地渡了河,李景林部節節後退,張作霖愕然,爲之刮目,乃派李景林和張宗昌爲奉軍一、二兩軍軍長,佈防山海關。張作霖以張宗昌充前線,後來卻成全了張宗昌,因爲第二次直奉戰爭,直軍戰敗,由於吳佩孚部下都是山東人,吳佩孚敗後,老鄉不打老鄉的心理,使吳佩孚舊部都投入張宗昌旗下,因此造成了張宗昌的“直魯新系”。

遲姓 相關姓氏

遲辟 (遲辟)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