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a 即可
茬姓 茬氏 茬姓起源 茬姓名字 茬姓名人
茬姓

姓氏
拼音cháchí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2837 位。
位於苞姓 之後,徹姓 之前。

茬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83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茬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茬姓 即可

茬姓 起源

茬姓主要源自:姬姓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茬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茬邑,西周時期爲曹國地名,時稱重丘。其地在史籍《前漢書·地理志》中有記載:“東郡茬平”,即今山東省聊城市茬平縣。魯國是周禮之邦,居泗上十二諸侯國之首,歷來是魏、齊、楚爭奪的主要目標之一。戰國後期,魏國勢漸衰後,齊、楚兩國對泗上霸權,特別是對魯國的爭奪更加激烈。齊威王田因齊(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執政時期,齊國一直控制着泗上各諸侯國。到公元前284年,齊國被燕、秦諸國擊敗後,國力大損,已無力維持泗上的霸權地位,這就爲楚國北上提供了有利條件。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熊完立啓用黃歇爲令尹,封爲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黃歇的封地與魯國邊境接壤。當年,秦國進攻楚國,黃歇不顧楚國腹地受害,割州陵以親秦,但秦國仍然繼續東進,並派大將白起等領軍進攻趙國,揭開了長達三年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61年,黃歇乘秦、趙兩國對峙、齊國無力幹預之際,發兵攻打魯國,佔領了徐州(今山東微山)。長平之戰結束後的楚考烈王四年(公元前259年),秦國又攻趙國,幷包圍了邯鄲。趙國在魏、楚兩國的救援下,雖解了邯鄲之圍,但秦國緊接着又攻韓國,奪取了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負黍(今河南登封),斬首四萬;繼而又強攻趙國,連取二十餘縣,諸侯大震。爲此,東周郝王姬延與各國合縱對秦國進行反擊,結果徹底失敗。在這關係到楚國與諸國存亡的重要時刻,黃歇卻極端狹隘地於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再次發兵攻打魯國,攻破魯都曲阜後遷封魯頃公姬仇(姬讎)於莒邑(今山東莒縣),佔領了魯國全境。

楚考烈王十二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則(嬴稷)逝世,韓桓惠王韓蟣蝨及各國將相紛紛入秦國弔祭,楚國也不例外,楚考烈王“使春申君吊祠於秦”,表現了楚國對秦國的尊重和親秦路線的毫不動搖。楚國以爲秦、楚關係穩定,因此過了兩年即楚考烈王十四年(公元前249年),正式滅了魯國,在魯國之境設魯縣。表面上看來,在各諸侯國皆衰落之際,楚國竟能一舉滅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魯國,將楚國疆上開拓至於泗上,表現出了歷代史家所稱的“楚復強”。然而黃歇一味打擊魯國的政策,已極大地激怒了齊國,使得齊、楚兩國關係急劇緊張。此際,秦國又滅了東周王朝,設置三川郡(今河南洛陽),楚國北部邊境明顯喫緊,黃歇不得不將楚國的軍政重心轉往東南吳地。因此,面對已經已經明顯採取各個擊破策略的強大秦國,黃歇的攻魯滅魯舉措實際上是楚國在戰略上的絕大失算,不但未給楚國帶來任何實際好處,反而與當時依然能與秦國抗衡的齊國結了深怨,使得楚國在諸國中陷於完全孤立和被動的局面,爲以後秦國攻滅楚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在茬邑數次易國之時,均有茬邑住民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茬山氏、茬平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茬氏、山氏平氏,後茬氏族人中又有改以諧音字“遲”、“池”爲姓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茬姓 分布

茬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臺灣省目前僅有8人,多以東郡、重丘爲郡望。

茬姓 郡望

東 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聊城東昌府及濟南市長清區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爲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爲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重 丘:即今山東省聊城市茬平縣。唐虞夏三朝,茬平地區屬兗州之域,是極其重要的六七千年前的古代龍山文化城。春秋時期原爲曹國重丘邑,後爲衛國茬邑,戰國時期爲齊國牡丘邑地。秦朝時期開始置縣,據說因其地處平陸,且境內有座茬山,故名茬平縣,治所在山東茌平縣南境,屬東郡。東漢時期茬平縣改爲茌平,屬濟北國;三國曹魏時期、西晉時期皆屬平原郡。北魏時期茌平縣徙治於布鼓城(今山東茌平土城村)。南北朝時期,北齊廢茌平縣。隋朝開皇初年復置,隋末省茌平縣入聊城縣。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由聊城縣析置茌平縣,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又省入聊城縣。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壬子,公元1130年)析聊城縣復置茌平縣,治今山東茌平縣茌平鎮,屬山東西路博州。元朝初期茌平縣屬東平路,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戊寅,公元1276年)改屬東昌路。明朝時期屬東昌府。清朝因之。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茌平屬濟西道,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屬東臨道。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屬東昌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道制,茌平直接隸屬於山東省。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月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67年茌平縣隸屬聊城地區,1997年8月屬地級聊城市至今。

茬姓 堂號

東 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聊城東昌府及濟南市長清區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爲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爲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重 丘:即今山東省聊城市茬平縣。唐虞夏三朝,茬平地區屬兗州之域,是極其重要的六七千年前的古代龍山文化城。春秋時期原爲曹國重丘邑,後爲衛國茬邑,戰國時期爲齊國牡丘邑地。秦朝時期開始置縣,據說因其地處平陸,且境內有座茬山,故名茬平縣,治所在山東茌平縣南境,屬東郡。東漢時期茬平縣改爲茌平,屬濟北國;三國曹魏時期、西晉時期皆屬平原郡。北魏時期茌平縣徙治於布鼓城(今山東茌平土城村)。南北朝時期,北齊廢茌平縣。隋朝開皇初年復置,隋末省茌平縣入聊城縣。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由聊城縣析置茌平縣,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又省入聊城縣。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壬子,公元1130年)析聊城縣復置茌平縣,治今山東茌平縣茌平鎮,屬山東西路博州。元朝初期茌平縣屬東平路,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戊寅,公元1276年)改屬東昌路。明朝時期屬東昌府。清朝因之。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茌平屬濟西道,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屬東臨道。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屬東昌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道制,茌平直接隸屬於山東省。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月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67年茌平縣隸屬聊城地區,1997年8月屬地級聊城市至今。

茬姓 姓氏源流

壹、chá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東平、山西之晉城等地有分佈。《中文大字典》引《集韻》收載,《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國姓氏大全》亦收並注此音。

貳、chí

罕見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載;《漢語大字典》亦收。(按:茬,山名,在今山東長清縣,因山名縣,因其在茬下平川,故謂“茬平”,居者或以地爲氏。或作“茌”。)

三、

罕見姓氏。《中文大字典》引《集韻》收載並注此音;《姓氏詞典》亦收,其注引《姓氏急就篇》雲:“以地名爲姓氏。漢泰山郡有茬縣,以爲氏。”《姓氏考略》作“茌”,或作“荏”。今或音chá、chí。

肆、

茬姓分布:臺灣高雄、江蘇豐縣等地均有此姓。

茬姓起源:春秋時齊大夫食採於茬(故城在今山東長清東北),因以爲氏,見《姓苑》。

郡望:泰山。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