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祕
拼音bì、mì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祕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無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祕姓 起源
祕姓主要源自:姜姓。
祕姓起源一
源於官職,出自秦、漢朝時期祕祝之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漢有祕祝之官,以官爲氏,望出天水。其後裔以官名祕爲姓。”秦朝以來有所謂“祕祝”之官,最早由戰國末期秦國相邦呂不韋祕密創立,以維護秦始皇的功德尊嚴,漢朝沿襲之。“祕祝”的主要任務是,凡當有帝王國君有不詳的災難、禍事、過錯等發生,就將其移過於指定的臣子名下,由該臣子承擔災過,這個過程稱爲“祕祝”。其職能,類似於戰國初、中期的各諸侯國宮廷卜師或太史令“行褂”。不過,卜師或太史令是公開“行褂占卜”、祈算福禍,而“祕祝”則是當已發生災禍或有災禍苗頭時,或氏在帝王國君有過錯時,將其祕密地轉嫁給臣子或民衆。當然,“祕祝”有時也有在帝王的旨意下將祥福之事祕密轉移給親信臣子之事,但畢竟極少。“祕祝”之官由王族貴胄或帝王極其親信之人擔當,僅對帝王一人負責,多爲世襲,權勢極大。漢文帝對此官職曾深感痛惡,他在漢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6年)下詔,廢除了“祕祝”之官職,並且對衆大臣聲明:“即便是百官的錯誤和罪過,也要由皇帝來負責!”由此,開啓了漢王朝“文景之治”的宏偉篇章,爲後來的漢武帝創建雄居東方的大漢帝國奠定了基礎。
“祕祝”消亡後,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之稱爲姓氏者,以念先祖之威赫,稱祕氏,世代相傳至今。
祕姓起源二
源於姜姓,出自十六國時期隴西南安郡古西羌豪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著名漢朝史學家範曄在《後漢書》中記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這在史籍《西秦錄》亦有相同的記載,“祕姓爲西羌姓,出南安郡西羌豪門,其首領祕宜曾帥諸羌胡五萬餘人歸降於西秦國。”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年(西秦乞伏·國仁建義元年,公元385年)農曆11月,鮮卑族人、代鎮使持節、都督討西胡諸軍事、鎮西將軍乞伏·國仁,在苑川河畔建立了西秦國,之後東徵西討,使西秦國雄傲一時。東晉太元十一年(西秦建義二年,公元386年),位於南安郡(今甘肅隴西)的西羌族豪門首領祕宜率諸羌試圖攻擊乞伏·國仁,諸羌四面包圍了西秦都城鸇陰(靖遠,今甘肅白銀平川水泉鎮牙溝水村水頭社),而西秦國剛建立一年,百官們大是惶恐。乞伏·國仁對大家說:“先人有奪人之心,不可坐待其至。宜抑威餌敵,羸師以張之,軍法所謂怒我而怠寇也。”於是親率五千兵將,襲其不意,大敗之。因此,祕宜對乞伏·國仁十分信服,遂與弟弟莫侯悌率其羌衆三萬餘戶主動降附於乞伏·國仁。乞伏·國仁大喜,特拜祕宜爲東秦州刺史(今陝西寶雞隴縣、千陽一帶)。在祕宜所率西羌部落族人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氏族首領名字祕宜的諧音漢字爲姓氏者,稱祕氏,在南北朝後期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祕姓 分布
祕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卻名列第六百三十位,以天水、南安爲郡望。
今山東省的淄博市高青縣,河北省的南和縣、故城縣、晉州市、無極縣、博興縣、靈壽縣、平山縣、深澤縣,上海市寶山區,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省的長治市,山東省的濟南市、濱州市陽信縣、德州市武城縣,湖北省的武漢市,雲南省的昆明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有祕氏族人分佈,人口總數約兩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16%左右。
祕姓 郡望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南安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爲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爲縣。
祕姓 堂號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南安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爲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爲縣。
祕姓 姓氏源流
壹、祕
較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云:“漢有祕祝之官,以官爲氏。望出天水。”
貳、祕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景縣、山西之臨汾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均予收載。《姓氏考略》據《西秦錄》注云:“西羌姓。出南安,爲豪族。”又,《中國姓氏大全》注:“漢代有祕祝之官,其後以官爲姓。”(按:祕祝,《姓氏考略》作“祕祝”。)又,其引例雲:“秦代有僕射祕宣”,則祕姓不始於漢,以出自西羌爲是。
三、祕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辛集、獲鹿、圍場,山東之沾化,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安徽之貴池等地均有分佈。《姓氏考略》亦收,其據《西秦錄》注云:“西羌姓,出南安,爲豪族。”
肆、祕
現行罕見姓氏。今河北之黃驊有分佈。《姓氏考略》亦載,其注云:“漢有祕祝之官,以官爲氏。望出天水。”漢代有祕彭祖;西秦有祕宣,爲僕射;五代有祕瓊。
伍、祕
祕姓分布:清時河北故城、今臺灣臺南、臺東、山東等地均有此姓。
祕姓起源:見《氏族博考》。
郡望:天水。
陸、祕
祕姓起源:同祕。
祕姓名人:
祕彭祖,漢時戴敬侯。
郡望:天水。
柒、祕
祕姓分布:浙江蕭山、山東惠民、臺灣、北京、天津、河北、安徽霍邱等地均有此姓。
祕姓起源:①西羌人姓,爲南安豪族。②與祕同源。
祕姓名人:
祕軫,宋時眉州人,紹興進士。祕丕笈,清康熙癸丑年進士。
郡望:南安,天水。
祕姓 歷史名人
祕姓古代名人
祕珍宋朝,宋朝人。
祕應奇明朝,河北故城人,明朝天啓七年丁卯科舉人,官至太原同知。
祕宣秦朝,著名秦朝僕射(宰相)。
祕象震清朝(公元.農曆1697—1734.1.16),字省存,號百里、印山。清朝人,河北故城人。雍正二年甲辰科,三甲,第五十名。官至工部主事。
祕丕笈清朝(公元1636—1702),字仲負、負員,號得藺,清朝人,河北故城人。康熙十二年癸丑科,三甲,第三名。官至陝西提學副使。
祕延瑞明朝(公元農曆1613.3.15-1648.2.23.),字祥甫,河北故城人。崇禎乙卯科中舉,官至枝江知縣。
祕元熙明朝(公元農曆1587—1627.11.25),字以欽,號穆嚴,河北故城人,明朝人,天啓辛酉科中舉。
祕元煃明朝,河北故城人,明朝人,崇禎十六年貢生,任藁城訓導,尋遷冀州學正。
祕心傅明朝,河北故城人,明朝人,隆慶元年丁卯科舉人,官至臨洮同知。
祕彭祖西漢,著名西漢將領。從高祖劉邦於沛縣起兵,東征西殺,累功封戴侯,傳封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