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di 即可
磾姓 磾氏 磾姓起源 磾姓名字 磾姓名人
磾姓

姓氏
拼音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磾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磾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磾姓 即可

磾姓 起源

磾姓主要源自:石姓

磾姓第一個淵源:源於職業,出自古代用來製作染繒染料的磾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

磾,是遠古時代用來染繒的一種黑色礦物質。繒,就是用絲混以其它纖維如麻、棉等織就的布。實際上,磾就是今天所稱的煤矸石,即未完全炭化的煤。

古代時期,人類還沒有了解煤的燃料性能時,就已經應用這類礦石臼磨成粉末,然後製成染料,由來染布。製作這種染料的工匠,就稱作磾人、烏人、繒人等。

在磾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職業稱謂未姓氏者,稱磾氏。

磾姓第二個淵源:源於建築,出自先秦時期李冰父子築堤之法磾,屬於以技術術語爲氏。

磾,就是以籠箱裝滿大石頭築起的堤壩。

據史書記載,秦昭襄王嬴則(嬴稷)末年(公元前256~前251年)爲蜀郡守的李冰,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古灌縣)的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都江堰(唐朝稱犍尾堰),李冰父子成功地構築起兩千二百來年仍在發揮巨大作用的偉大灌溉工程都江堰。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開始時所投石料皆被洶湧的岷江江水沖走,經仔細研究後,他創造了以竹籠裝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縣誌》中記載:“犍尾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爲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在史籍《漢書·石經公羊傳》中也記載:“以磾爲堤。”

由於這種“以磾爲堤”的方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由於籠石層層累築,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大大降低了堤堰崩潰的危險。

這種竹籠裝石的築堤方法,就是“磾”法,此後“磾”與“堤”二字通義。

秦、漢之際,有人以其築堤之法爲姓氏者,稱磾氏,其實是很古老的姓氏之一。

磾姓第三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出自西漢王朝秺侯金日磾,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爲氏。

金日磾,公元前134~前86年,字翁叔,武威郡休屠人(今甘肅民勤),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匈奴出身的朝廷重臣,是一位有着遠見卓識的匈奴族政治家。本名叫日磾,沒有姓氏。由於他曾爲漢朝鑄銅人像(金人)用以祭天,遂被漢武帝賜姓爲“金”,稱金日磾,從此他的子孫就大都姓了金。

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少年時期,正是西漢王朝與匈奴王朝頻繁戰爭的苦難歲月,西漢王朝經過六七十年長期的休養生息之後,到漢武帝時國力已經很強盛,於是對匈奴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而其中發生在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農曆3月的河西之戰,則奠定了金日磾一生的命運。

在河西之戰中,匈奴的渾邪王、休屠王率領的軍隊在祁連山遭到漢軍的攻打。匈奴慘敗,兵將死傷無數,匈奴政權遭到沉重打擊。匈奴單於失去了大片領土,十分怨恨二王,想借機殺掉他們。渾邪王和休屠王得知後,決定降漢,漢武帝接受了他們投誠的請求,派霍去病率兵接應。但是在關鍵的時候,休屠王因中途反悔而遭到渾邪王的殺害,金日磾無所依靠,便與母親闊樂、弟弟金倫一起成爲了漢朝的“降虜”。

金日磾當時十四歲,被安排在黃門署養馬。因爲他從小生活在草原上,精通馬術,宮廷馬經他調養,匹匹高大肥壯。有一次,漢武帝在遊逸宴樂時,讓十多個馬奴牽出馬來供他們觀賞,當時有許多宮女在場,有些馬奴忍不住偷看宮女,只有金日磾神態莊重,目不斜視。身材高大英武的金日磾以他正直的人品和熟練的養馬技能恨快贏得了漢武帝的注意和器重,不久便拜他爲馬監,又提升他爲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金日磾在受到重用後更加嚴於律己,武帝對他越發敬重,賞賜金日磾累計達千金,待遇也比其他臣子優厚。朝中一些大臣十分嫉恨,紛紛抱怨,但武帝不爲這些流言蜚語所動,反而更加器重他。

金日磾的母親教子有方,金日磾繼承了他母親的優良傳統,對子女管教甚嚴。金日磾有兩個兒子,小時候長得非常逗人喜愛,均爲漢武帝做“弄兒”(陪伴皇帝嬉戲),常陪伴在漢武帝身邊,深受武帝所寵愛。可是弄兒長大後行爲不檢點,有一次,竟在皇宮裏和宮女嬉戲,恰好被金日磾看見,金日磾怒不可遏,以其“淫亂”而將其子殺死。漢武帝得知後怒而責備金日磾,金日磾向漢武帝陳述了殺子的原因,漢武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從此更加信任金日磾。

在史籍《南史·杜驥傳》中記載:“嘗侍宋文帝,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純潔,漢人莫及。”金日磾一生的最大功績就是盡忠職守,他一生多次識破並挫敗叛亂活動,在維護漢王朝的統治和社會安寧方面,建立了不朽功績。

漢武帝晚年體弱多病,懷疑有人使用“巫蠱”事件。漢徵和元年(公元前92年),丞相公孫賀涉嫌被人告發,死於獄中。次年,直指繡衣使者江充製造了“巫蠱”事件,誣告太子劉丹,太子被迫起兵殺了江充等人。漢武帝不解真相,發兵追捕太子,太子出兵抗敵,激戰五天,死者數萬人,太子也自殺而死。後來,江充陷害太子的真相大白,漢武帝深悔自己受騙上當,於是殺了江充的宗族、黨羽。參與此事的莽何羅兄弟恐受株連,就想陰謀反叛,不料被機警的金日磾覺察,莽何羅兄弟也發現金日磾對他們有疑心,遲遲不敢下手。

漢後元元年(公元前88年)農曆6月,漢武帝出行住在林光宮,金日磾也隨同而往。一天夜裏,莽何羅發兵,第二天凌晨,乘漢武帝尚未起牀,企圖潛入臥室行刺時,被金日磾發現而拼力將他抱住。左右衛士欲殺莽何羅,漢武帝恐誤傷金日磾而制止了手下,金日磾一人奮力將莽何羅舉起,摔在殿下,其他同謀也相繼被擒,這場行刺案件被粉碎後,金日磾以忠孝著稱於朝野。

漢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病危,立八歲的兒子劉弗陵爲皇太子,拜霍光爲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拒絕了輔政大臣的任命,表示願作霍光的助手,於是漢武帝拜金日磾爲車騎將軍,“授以後事”。委託霍光與金日磾共同輔佐少主劉弗陵即帝位,這兩位漢匈名臣不負聖恩,緊密團結,創建了兩漢歷史上“昭宣中興”時期的大業。

漢昭帝劉弗陵即位後,遵照漢武帝的遺囑,封金日磾爲秺侯,但金日磾以漢昭帝年少而不受封。第二年,金日磾病重,漢昭帝又封他爲秺侯,金日磾纔在病牀上接受了印綬。

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農曆9月,金日磾病逝於長安(今陝西西安),終年四十九歲,諡爲“敬侯”。

金日磾的家族,在他逝世後日益顯赫,在中國北方民族中,像金日磾家族這樣長期在中原漢族王朝任官而又子孫繼續封侯,是很少見的。金日磾爲漢王朝竭力盡忠,鞠躬盡瘁,贏得了後世人們的讚譽。

在金日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日磾氏(讀音作mì dī),後省文簡化爲日氏(讀音作mì)、磾氏(讀音作dī)。

磾姓第四個淵源:源於鮮卑族

出自西晉時期鮮卑族段部首領段匹磾,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爲氏。

段匹磾,遼西鮮卑族段部人,祖上世代爲鮮卑段部大人(部落首領)。父親段務勿塵被西晉王朝封爲遼西公、鮮卑大單於。八王之亂後,段務勿塵跟隨東海王司馬越徵戰,因而被封爲親晉公,王浚與段務勿塵結親。後來段務勿塵逝世,段疾陸眷繼承了大單於、親晉公等稱號,他的兒子段匹磾則爲左賢王,假撫軍大將軍。

永嘉之亂之時,段疾陸眷領着段文鴦,段匹磾的堂弟段末磾一起攻打羯胡部的石勒。結果在段末磾在追擊石勒軍的時候被反擊,反而被石勒俘虜。後來段疾陸眷用物資將段末磾換回。段文鴦不同意,但最終還是被命與石勒的兄弟石虎結爲兄弟。

晉元帝司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段匹磾與劉琨結盟,之後,段匹磾推舉劉琨爲大都督,一起攻打石勒。石勒恐懼,用財物賄賂段末杯,段末磾然後說動段疾陸眷、段涉復辰(段匹磾的叔父)二人退兵。段匹磾後領幽州刺史,受封渤海公,與劉琨等上表司馬睿勸進位。

晉建武二年(公元318年)農曆1月,遼西公鮮卑段疾陸眷病逝,其子年幼,叔父段涉復辰自立,被段疾陸眷之弟段匹磾所阻。段末磾以段匹磾有篡權之意,唆使段涉復辰發兵抗拒,結果段匹磾被阻於右北平(今河北豐潤)。而段末磾則乘機殺了段涉復辰及其子弟黨羽二百餘人,自立爲單於、遼西公,迫使段匹磾退回薊州。

段末磾在擊退段匹磾時俘虜了劉琨的兒子劉羣,便讓劉羣給劉琨寫了一封信,勸說劉琨支持自己,對抗段匹磾。結果這封信被段匹磾劫獲。當時王浚戰敗,段匹磾領幽州刺史。而劉琨也在晉陽戰敗,新佔幽州的段匹磾約劉琨去薊,劉琨無奈之下東下幽州,又與匹磾結盟,並約爲婚姻。此時的匹磾對劉琨懷敬仰之情,還推琨爲盟主。

但這時段匹磾的弟弟段叔軍提醒段匹磾:“我們是鮮卑人,之所以如今能有這般成就,全部是因爲這些地方的民衆畏懼我們人多而投奔來的。但是現在我等部族內亂,而劉琨的聲望很高,如果劉琨支持段末磾,那麼我們將死無葬身之地。”段匹磾考慮良久,便將劉琨扣押了起來,然後將其殺害。

但是在段匹磾殺了劉琨之後,卻與他想要的結果完全相反,原先依附於他的晉人卻大多投奔段末磾,慕容部更是離他而去,結果導致鮮卑段部的勢力大減,連自守也不能。因此當他在前面攻擊段末磾時,孔萇便在後面攻擊他,結果大敗,之後只好投奔當時的樂陵太守劭續。

段匹磾見到劭續的時候說:“我是擁護朝廷、忠於大義的狄夷,現在爲了忠義已經家破人亡。現在與劭公您一起進討石勒、段末磾,這也是對劭公您有利的。”由此說服了劭續,於是二人一起向北進攻段末磾,向西防禦石勒。

晉明帝司馬紹太寧二年(公元323年)農曆1月,段匹磾在幽州攻擊段末磾,雖然獲勝,但是石虎卻趁着樂陵兵少的時候攻擊樂陵。劭續出擊,卻被擊破俘虜。段匹磾聽到消息後趕緊南下支援,走到一半,便聽到劭續被俘虜的消息,屬下人人恐慌而散。段匹磾與段文鴦只好帶着數百人衝入包圍圈中,進了樂陵。石虎讓劭續招降,劭續卻讓兄弟子侄奉段匹磾爲主,堅守樂陵。石虎攻擊不下,只好退兵。到了農曆8月,石虎再次攻擊厭次,在野外屠殺百姓。段文鴦要出擊,段匹磾不肯。段文鴦大喊說道:“民衆依附我們,便是依仗我們的武勇,今天看到民衆被屠殺擄掠卻不敢相救,是膽怯,如果失去了民衆的依附,那就是自取死路。”然後帶了幾十個壯士出城作戰,大殺羯胡之兵。最終馬乏伏地。石虎高喊:“我和兄長皆是狄夷,很久之前都想與兄長好好相處,今天見了,何必動手?大家停戰吧!”段文鴦高聲喝罵:“你這個賊寇,早就應該死了。兄長不用我得計策,才讓我如此。我寧願戰死,也不會屈服於你。”於是下馬苦戰,從早上到黃昏,力盡被俘。

樂陵城內衆人見到段文鴦被俘,更是士氣大降。劭續的兄弟子侄都要投降。段匹磾便逃溜走,結果被劭續的弟弟將他綁縛起來送給了石勒。

段匹磾見石勒拒不拜禮,但石勒、石虎與段匹磾曾爲結拜兄弟,因此並沒有殺他,反而讓段匹磾、段文鴦各領着三萬流民去自由放牧。後來段匹磾在石趙境內常常身著晉朝朝服,持晉節,遊說附近的豪強以及投降的段氏鮮卑反抗羯胡。事情敗露後,他與其弟段文鴦皆被殺,只有一個小弟弟段末波以及少數幾個人活了下來。

段匹磾被擄掠之前不久,孤立的段末磾也隨之敗亡。自此,強大的遼西鮮卑在內訌的情勢下,皆在石趙攻擊下滅亡。後來,段氏收攏的漢族人與鮮卑段部依然不時起兵反抗,但最終被鮮卑慕容恪所擊破、吞併。

在段匹磾、段末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漢化稱磾氏,最終逐漸融入漢族之中。

磾姓第五個淵源:源於鮮卑

,出自漢朝末期鮮卑拓跋部於慄磾,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於慄磾,代人,公元364~439年,能左右馳射,武藝過人,好持黑矟(黑矛,沒有纓穗的長矛),人稱“黑矟公”,是著名的北魏王朝開國大將。

北魏登國五年(公元390年),於慄磾受拜冠軍將軍,假新安子。後與寧朔將軍公孫蘭領步騎二萬,潛自太原從韓信故道開井陘路,襲擊慕容寶於中山。既而車駕後至,見道路修理,大悅,即賜其名馬。

及趙魏(今河北地區)平定,北魏太祖拓跋珪置酒高會,大讚於慄磾道:“卿即吾之黥彭。”就是說是漢朝時期的開國大將淮南王英布和梁王彭越,之後大賜金帛,進假新安公。

北魏有一次北魏太祖遊覽白登山,見一隻大熊帶着幾隻小熊,便回頭隊於慄磾說:“卿勇幹如此,寧能搏之乎?”於慄磾回答:“天地之性,人爲貴。若搏之不勝,豈不虛斃一壯士。自可驅致御前,坐而制之。”當即衝下山岡,將大、小熊皆擒獲。北魏太祖非常高興。

到了北魏太宗拓跋嗣永興三年(公元411年),關東羣盜大起,西河反叛。於慄磾受命征伐,所向皆平,即以本號留鎮平陽。轉鎮遠將軍,河內鎮將,賜爵新城男。於慄磾撫導新邦,甚有威惠。

當時的南朝宋武帝劉裕與後秦國的姚泓之間頻繁戰爭,於慄磾擔心其會北擾,遂築壘於河上,親自巡守。由於他禁防嚴密,斥侯(奸細)不通。劉裕甚憚之,不敢前進。後劉裕給於慄磾寫了一封信,遠引孫權求討關羽之事,假道西上,題書曰:“黑矛公麾下。”於慄磾向北魏太祖請示,北魏太祖許之,並因此授於慄磾爲“黑矟將軍”。因爲於慄磾好持黑矛以自標,劉裕望而異之,故有是語。

北魏大將軍奚斤征伐虎牢關時,於慄磾另外率所部攻擊德宗河南太守王涓之於金墉,王涓抵抗不住,棄城遁走。於慄磾因功升遷豫州刺史,將軍如故,進爵新安侯。

當時的洛陽雖歷代所都,但因久爲各邦勢力爭戰影響,城闕蕭條,野無煙火。於慄磾任豫州刺史後,刊闢榛荒,勞來安集。德刑既設,甚得當地百姓之心。北魏太宗南巡盟津時,問慄磾:“這洛河上可以架橋嗎?”慄磾回答:“杜預造橋,遺事可想。”乃編次大船,構橋於冶坂。六軍既濟,迅速搭建了一座浮橋,北魏太宗深嘆美之。

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燾征伐胡夏國赫連昌時,令於慄磾與宋兵將軍、交趾侯周幾襲陝城。於慄磾率軍挺進,赫連昌屬下的弘農郡太守曹達不戰而走。於慄磾乘勝長驅,直至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因功進爵爲公,加安南將軍。後又平統萬城(今陝西靖邊),遷蒲坂鎮將。當時弘農、河內、上黨三郡賊起,於慄磾隨即發兵討平。

後於慄磾轉虎牢鎮大將,加督河內軍。尋遷使持節,都督兗相二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枋頭都將。又爲外都大官,平刑折獄,甚有聲稱。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於慄磾逝世,終年七十五歲。賜東園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襲,贈太尉公。北魏世祖甚悼惜之。

史書評價:“於慄磾自少治戎,迄於白首,臨事善斷,所向無前。加以謙虛下士,刑罰不濫。魏定中原,於慄磾有武功於三世。兼以虛己下物,罰不濫加,斯亦諸將所希矣。”

在於慄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漢化分稱於氏、慄氏、磾氏。

磾姓第六個淵源:源於石姓

磾姓 分布

今磾氏族人主要分佈於四川、陜西等地。

磾姓 郡望

琅琊郡

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琅琊國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千餘年。

京兆

京兆原本爲京兆尹,“尹”爲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時期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爲京兆國。曹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陝西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期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曹魏時期縮小。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諸國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兩朝均立都於長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朝時期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原址統稱爲西安。

磾姓 堂號

琅琊郡

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琅琊國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千餘年。

京兆

京兆原本爲京兆尹,“尹”爲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時期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爲京兆國。曹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陝西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期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曹魏時期縮小。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諸國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兩朝均立都於長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朝時期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原址統稱爲西安。

磾姓 姓氏源流

壹、

罕見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中國姓氏大全》注云:“極罕見姓,現代北方有。爲漢代金日之後。”日,漢匈奴休屠王太子,在武帝朝做官,作金人祭天。武帝賜姓金。其後或有以名爲氏者?僅供參考。

貳、

磾姓分布:大陸北方有此姓。

磾姓起源:漢時匈奴金日磾之後。亦見《新編千家姓》。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