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ou 即可
犨姓 犨氏 犨姓起源 犨姓名字 犨姓名人
犨姓

姓氏
拼音chōu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犨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犨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犨姓 即可

犨姓 起源

犨姓主要源自:姬姓羋姓

犨姓犨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春秋時期,晉國上大夫郤犨分封在襄陵縣故城西,其地因此稱作犨邑,漢朝時期有犨氏鄉亭,並曾有犨氏鄉亭侯。郤犨,亦稱苦成叔、苦成叔子,他是步揚之子,郤克的堂兄弟,也是郤錡、郤至的叔叔。

周簡王姬夷六年(公元前580年)春,郤犨出使魯國,代表晉國與魯國結盟,並娶了魯國大臣公孫嬰齊之妹。同年冬,郤犨代表晉君出使秦國,在河西與秦君結盟。

周簡王九年(公元前577年),當時衛國的執政大夫孫林父與衛定公姬藏不和,遂奔向晉國。郤犨率大軍送孫林父回國復位。同年,郤犨將新軍,並出任公族大夫。

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晉、楚兩國“鄢陵之戰”前夕,郤犨出使衛國和齊國,請求援兵;到秋季,郤犨接受魯國叔孫氏的賄賂,助其打擊季孫氏,並拘捕了季文子押回晉國。但郤犨此舉遭到欒書的堅決反對,晉國因此又放回季文子;冬季,郤犨與季文子在扈(今渭河邊)結盟。

周簡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農曆6月,中軍佐士燮死,郤犨佐下軍;到農曆12月,“三郤”被滅。郤犨封地犨邑的西北,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姬重耳之子姬歡的陵墓,姬歡就是著名的晉襄公。其地因此稱作襄陵縣,在王莽篡漢時期更名爲乾昌。

在郤犨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或封邑爲姓氏者,稱犨氏。史稱姬姓郤氏犨支。

犨姓犨姓起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靈王之子棄疾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犨水,河流名稱,爲古滍水(今河南平頂山沙河)的支流之一,楚國在其流域設有犨邑,秦朝時期爲犨縣。考察古犨縣之所在,依據《水經注·汝水》“滍水又東經犨縣故城北,《左傳》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圍使伯州犁城犨是也……滍水又東,犨水注之,俗謂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東源出縣西南踐犢山動崖下,水方五十許步,不測其深,東北流經犨縣南,又東北屈經其縣東,而北合西源水。西湖出縣西南頗山北阜下,東北經犨縣西,又屈經縣北,東合右水。亂流北注於滍。漢高祖入關,破南陽太守呂齮於犨東,即於是地,滍水之陰也。”按其所記,其古犨縣故址即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張官營鎮治。

春秋時期,楚靈王羋圍派遣公子棄疾建犨城。公子棄疾建犨城後,楚靈王即將其封予熊棄疾,熊棄疾後即位爲楚平王(公元前?~公元前516年)。秦朝時期,犨城屬於南陽郡,設置爲犨縣,位於宛城(今河南南陽宛城區)以北,南距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關塞不足四十五公里。犨縣的南部與宛城之間還有葉城、方城(今河南方城)兩座城池。秦朝末期楚、漢聯軍滅秦之戰時,秦朝在南陽駐守有重兵,其主要將領就有桓齮、鰓、王陵、梅鋗、番君五人。劉邦要從南陽西入武關(今陝西商縣)到關中,進攻長安,是相當困難的。當時劉邦急於入鹹陽稱王,於是要繞過南陽郡治宛城向西進軍。謀臣張良對劉邦說:“您雖急於進入關中,但秦兵衆多,今若不攻下宛城,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擊,前面有強大的秦軍阻擊,他們前後夾擊,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作戰方法。”於是,劉邦連夜引軍而還,將宛城團團包圍。南陽太守桓齮與劉邦兩軍戰於犨縣東部地區,大敗後退入方城,後又與劉邦軍再戰於陽城東部,又敗,隨後只好退還宛城保城守宛。太守桓齮看大勢已去,欲自殺了之。他的手下有一位叫陳恢的南陽人,對桓齮說:“現在還不到死的時候,待我去勸說劉邦。”陳恢翻越城牆,面見沛公。陳恢對劉邦說:“宛城是大郡之都會,人民衆多,積蓄雄厚,吏民自認爲投降必死無疑,所以他們一定會齊心協力,堅守宛城。現在,您要連日進攻,將士死傷一定很多,若帶兵繞過宛城,宛城內的秦軍必然在後面追擊。您既失去了先入鹹陽爲王的機會,後面又有宛城強大秦軍的禍患。我爲您考慮,不如約降南陽,和平解決,給南陽郡守封官加爵,令其堅守南陽,率領南陽士兵和您一起西進,其他沒有攻下的城池,聽到您這樣大仁大德的消息,一定會爭先恐後地打開城門歡迎您,您也就可以在西進征程中通行無阻了。”劉邦聽了陳恢的建議,覺得即與張良的主意一致,又很有道理,心中自然十分高興,於是採納了陳恢建議,安撫招降齮。南陽太守桓齮放心了,率部歸降了劉邦,被劉邦封爲殷侯,陳恢則被封食租千戶。這樣,劉邦和平解決了宛城,既減少了軍隊的傷亡,也擴大了自己的隊伍,同時還大大節約了入關的時間。爭取人心後,劉邦西進十分順利,一路勢如破竹。他採取同樣的政策,率軍到丹水縣(今河南淅川)時高武侯鰓、襄侯王陵皆投降,還攻湖陽(今河南唐河)時番君別將梅鋗投降,並都追隨了劉邦。劉邦率軍還連續攻佔了析城(今河南內鄉)、酈城(今河南西峽菊潭)。

劉邦軍隊所過之處,從不擄掠,深得民心。因此劉邦順利地率軍直克武關,大軍抵達崤關(虎牢關、汜水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時,劉邦還想繼續招降,張良這時卻說:“已抵近鹹陽,不必再予以理卻,這次應當繞過去直趨霸上,霸上克,鹹陽必克,崤關自降。”劉邦再次聽從了張良的主張,率軍繞過崤關,集中兵力在藍田南部地區大破秦軍。秦子嬰元年(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農曆10月,劉邦進軍至霸上(今陝西西安),秦王子嬰投降,秦王朝宣告滅亡。劉邦“和平”解決南陽,不但爲他西進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宛城避免了一次戰爭劫難,爲南陽在西漢時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其中的方城在西漢時期名爲“堵陽”,王莽篡漢後恢復爲秦朝時期縣邑名稱“陽城”,到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又將其恢復爲西漢名稱“堵陽”,最後又更名爲“赭陽”。

在楚平王熊棄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先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稱犨氏。在古犨水流域的原住民中,也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亦稱犨氏。史稱羋姓熊氏犨支。

犨姓犨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晉國大夫魏犨,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魏犨,又稱魏武子,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氏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魏犨的兩個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魏顆是晉國大將軍,曾擊敗了強大秦國軍隊,並擒獲秦軍主帥杜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後來成爲複姓令狐氏的鼻祖。魏絳又稱魏莊子,在晉悼公時期爲司馬,執掌軍法。魏犨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晉獻公姬佹諸二十一年(公元前655年),魏犨跟從公子重耳出亡,一直伴隨了十九年才又跟姬重耳返回晉國,姬重耳立爲晉文公後,令魏犨襲魏氏之後封,列爲大夫,治於魏邑(今山西榮河)。魏犨的後代魏桓子後來在春秋末期與趙氏家族的趙襄子、韓氏家族的韓康子一起在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瓜分了有七百二十餘年曆史的晉國,建立了在戰國時期強大一時的魏國。直到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嬴政派大將軍王翦之子王賁率領十萬秦軍進攻魏國,王賁令秦軍包圍了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然後引黃河、鴻溝之水強灌大梁,三個月後大梁城被攻破,國君魏假投降,魏國在立國一百七十八年後滅亡。

在魏犨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犨氏,史稱姬姓魏氏犨支,是相當古老的姓氏之一。

犨姓 分布

犨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南陽、魏邑爲郡望。

犨姓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魏 邑: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村。春秋時期爲晉國大夫的封邑,戰國時期屬於魏國之地。《史記·秦本紀》中記載:惠文君九年“渡河取魏汾陰。”漢超時期置爲汾陰縣,以其地在汾水之南,故名,屬河東郡。東晉十六國前趙劉淵時期被併入蒲坂縣,治所在殷湯城(今山西萬榮寶井村)。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於後土城復置汾陰縣,爲北鄉郡治。北周武帝時期又還治殷湯城。唐朝時期初屬解州,後屬蒲州,唐開元九年(辛酉,公元721年)屬河中府,唐開元十年(壬戌,公元722年)在境內發掘一寶鼎,乃改名寶鼎縣。五代時期因之。宋朝大中祥符四年(壬子,公元1012年)改名榮河縣,屬河中府。金國時期爲榮州治所。元朝時期仍屬河中府。明朝時期屬蒲州。清朝雍正六年(戊申,公元1728年)改屬蒲州府,故治在今萬榮縣寶井村。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移治馮村,屬河東道。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4月榮河縣解放。1954年8月,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爲萬榮縣,故治在今萬榮縣榮河村。

犨姓 堂號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魏 邑: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村。春秋時期爲晉國大夫的封邑,戰國時期屬於魏國之地。《史記·秦本紀》中記載:惠文君九年“渡河取魏汾陰。”漢超時期置爲汾陰縣,以其地在汾水之南,故名,屬河東郡。東晉十六國前趙劉淵時期被併入蒲坂縣,治所在殷湯城(今山西萬榮寶井村)。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於後土城復置汾陰縣,爲北鄉郡治。北周武帝時期又還治殷湯城。唐朝時期初屬解州,後屬蒲州,唐開元九年(辛酉,公元721年)屬河中府,唐開元十年(壬戌,公元722年)在境內發掘一寶鼎,乃改名寶鼎縣。五代時期因之。宋朝大中祥符四年(壬子,公元1012年)改名榮河縣,屬河中府。金國時期爲榮州治所。元朝時期仍屬河中府。明朝時期屬蒲州。清朝雍正六年(戊申,公元1728年)改屬蒲州府,故治在今萬榮縣寶井村。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移治馮村,屬河東道。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4月榮河縣解放。1954年8月,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爲萬榮縣,故治在今萬榮縣榮河村。

犨姓 姓氏源流

壹、chōu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姬姓,晉大夫郄犨之後。”此以名爲氏。

2、《姓氏考略》注云:“古州、犨字通。犨姓即州姓。”(按:《姓氏考略》作“犫”。)

貳、

犨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時晉大夫郤步豹之子食採於犨(故城在今河南魯山東南50裏),稱郤犨,其後以地爲氏,見《姓苑》。

郡望:陳留。

變化:亦作州、〔犫〕。

犨姓 相關姓氏

犨子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