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qi 即可
漆姓 漆氏 漆姓起源 漆姓名字 漆姓名人
漆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14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67 位。
位於荀姓 之後,諶姓 之前。

漆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672018年2014年
2013年3082007年2006年402
1995年3531987年1982年174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漆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漆姓 即可

漆姓 起源

漆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漆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傳說,神農氏的第四十一代孫、伯夷叔齊之孫隱居漆水之東,後徙於商丘東北的漆園,遂以地名“漆”爲姓氏,稱漆河,漆氏由此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重慶的江津、綦江、以及遷入貴州等地的漆氏族人中,有一部份在清朝嘉慶年間改爲戚氏

姜姓漆氏族人以及分衍的戚氏,大多尊奉漆河、漆氏三賢爲得姓始祖。

漆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吳國漆雕職業,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漆雕,最早出現時是職業稱謂,主要是周王朝時期吳國開國國君姬泰伯(姬太伯)的後代,是油漆裝飾工的古稱。在他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先的職業或技藝名稱謂爲姓氏者,稱漆雕氏。春秋時期,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就有姬泰伯的後裔子孫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故稱漆雕氏三賢,世傳堂號即爲“三賢堂”。漆雕氏在今天的湖北宜賓地區是大姓,主要分佈於譜安、橫江、雙龍、復龍一帶,在宜賓市區及宜賓縣城均有此姓氏。後來,漆雕氏逐漸省文簡化爲單姓漆氏。在古代,“漆”與“柒”二字通假,因而亦有稱柒氏者。

姬姓漆雕氏、以及分衍的柒氏,大多尊奉姬泰伯(姬太伯)、漆雕氏三賢爲得姓始祖。

漆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古汪罔鄋瞞族長狄氏,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該支漆氏出自古汪罔國,爲其國大將鄋瞞族長狄氏所改。古代鄋瞞族(春秋時期長狄氏的一支),其中有的族人改姓爲漆氏。汪罔,古國名,後世史書中訛爲汪芒國,國君爲防風氏。據一些專家的考證,汪罔國故址在武康,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一帶。

在史籍《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吳伐越,得骨節專車,使問仲尼,對曰,禹治羣氏近會嵇,防風氏至,戮之,其骨節專車。防風,汪芒之君,守封禺之山,爲釐姓,在虞、夏、商爲汪,於周爲長翟,今爲大人。”司馬遷作《孔子世家》,主要取材於《孔子家語》,故與《孔子家語》所記基本相同,因此說“汪罔”爲“汪芒”,守封禺爲漆姓,於周爲長翟氏。

在典籍《國語·魯語》中有這樣的記述:“客曰:‘防風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爲漆姓,在虞、夏、商爲汪芒氏,於周爲長狄,今爲大人。’”此外,該書的註解上也指出:“汪芒,長狄之國名也。”

在史籍《左氏傳》中記載:宋武公之世,長狄伐宋,班在宋地長邱打敗長狄,俘獲長翟緣斯。魯桓公十六年長狄伐齊,王子成父俘斬長翟僑如和其弟榮如,將榮如斬首,並將其頭埋在周之北門——濟北谷城。衛國人又捕獲其季弟簡如。文公十一年長狄侵齊伐魯,魯在東郡濮陽的成地戰敗長狄,富父終甥殺長翟僑如,埋其首於魯子駒之門,至宣公十五年榮如死時已一百零三年,而其兄焚如尚存,至焚如長翟氏爲長狄氏,此後長狄敗亡,並無子孫存活於魯。

孔子說:“在周爲長翟,今爲大人”,即指該支漆氏。

漆姓起源四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漆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漆水,是古代一條河流的名稱,是周王朝姬姓家族的發祥之地,史書記載其源出古代所稱的右扶風郡杜陵岐山,東流匯入渭河。主要流域分佈在邠州西部(今陝西鹹陽彬縣),今稱漆河。在史籍《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之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靟,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羭次之山,就是岐山的一個支脈,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是遠古燕山山系地質造山運動的產物,古漆水的發源地。

在漆水流域生息繁衍的古代住民,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即稱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漆姓起源五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邾國邑地漆閭丘,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漆閭丘,春秋時期邾國邑地,故址在今山東省鄒城市,中心區域在今鄒城漆女城遺址一帶。邾國,亦稱邾婁國,是姬姓曹家諸侯國,子爵,因此也稱邾子國,開國君主叫曹俠,亦稱邾俠。後還分出小邾國、鄒國(騶國)、濫國等,但其一直是大國魯國的附屬國。邾國在歷史上與魯國一直是合合分分、親親打打。周靈王姬泄心二十年(魯襄公姬午二十一年,邾悼公曹華四年,公元前552年),邾國在魯國的不斷打擊下國勢日衰,邾國的大夫、庶支貴族曹其乾脆歸附魯國,並將其管理的漆閭丘地區一起奉獻給魯襄公,因此成爲魯國大夫。這在史籍《春秋穀梁傳·襄二十一年》中有記載:“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

漆閭丘之地歸屬魯國之後,其地民衆多以地名爲姓氏,稱漆閭丘氏、漆閭氏、閭丘氏等,後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漆氏、閭氏、丘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有趣的是,由於魯國人對邾國人大有偏見,因此,在漆閭丘之地歸屬魯國之後, 魯國人便將國內發生盜賊之事都歸罪於漆閭丘之地的人民,因此←丘明在其編著的史籍《左傳》中也記錄了一筆:“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於是魯多盜。”

得姓始祖

漆河、鄋瞞、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曹仲父(邾簡公邾何)。

各支始祖

漆季高:山東蔡邑爲漆姓之第二老家.第九十八代孫季高公出任江西觀察史,萬民愛慕,故落戶江西南昌縣豬市巷地,忠厚相傳,詩書相繼,文章禮樂,渾厚敦龐,皆季高公爲承前啓後之關鍵也.季高公爲江西始祖,江西也就是漆雕氏第三個老家。

漆姓 分布

漆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四百四十二位,多以蔡州、濮陽、魯郡、北海、南昌、武康爲郡望。

漆氏系神農(即炎帝)後裔,本姓姜。神農後四十一代孫(即伯夷叔齊之孫)隱居漆水(名曰漆河)之東,後徙商 丘之漆園,遂以漆爲姓,漆姓由此開始。

五十一代孫漆沔,有壯志,喜遊觀.至蔡邑(今山東省上蔡)謁神農,卜居上蔡汶水之陽,遂以蔡爲郡望,這是漆姓稱蔡郡之來歷,山東蔡邑爲漆姓之第二老家。

九十八代孫季高公出任江西觀察史,萬民愛慕,故落戶江西南昌縣豬市巷,忠厚相傳,詩書相繼,文章禮樂,渾厚敦龐,皆季高公爲承前啓後之關鍵,季高公爲江西始祖,江西也就是漆雕氏第三個老家。

另一支漆氏爲古代滿族姓氏,春秋時長狄的一支,周頃王三年爲齊國所滅。

再一支爲漆室女之後,春秋時魯國有漆室邑,居者以漆爲氏。郡望爲濮陽(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據《尚友錄》載:漆氏世爲青州北海(今山東省昌樂東南)望族。又《姓氏考略》雲:漆氏望出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北海(今山東省昌樂東南)。

結合網絡資料和實際聯繫已知:今重慶市的渝北區、江津縣、綦江縣、大足縣、銅梁縣,湖北省的武漢市新洲區、鹹寧市、黃岡市團風縣、麻城市、羅田縣、黃梅縣、赤壁市、潛江市,江西省的南昌市、宜春市的靖安縣宜豐縣、泰和市、高安市、萍鄉市、上饒市、景德鎮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地區,四川省的成都市華陽縣、郫縣、綿陽市涪城區、達州市宣漢縣、渠縣、遂寧市、巴中市、資陽市樂至縣、安嶽縣、樂山市、南充市、廣安市武勝縣、中江縣、涼山州美姑縣,雲南省的易門縣、麗江,貴州省的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大方縣、黔西縣、織金縣、納雍縣、畢節市、龍裏縣,江蘇省的淮安市淮陰區、儀徵市、無錫市,山東省的菏澤市鉅野縣,,河北省石家莊市、滄州市,河南省鄭州市、商城縣,湖南省的株洲市醴陵縣、永州市東安縣、祁陽縣、嶽陽市、益陽市桃江縣、常德市、張家界市,安徽省的金寨縣、霍邱縣、霍山縣、六安市金安區、合肥市、淮南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甘肅省的蘭州市、隴西、天水、武威,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區及全州等四縣,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大慶市,吉林省的吉林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包頭市,臺灣省的苗栗縣等地,均有漆氏族人聚居分佈。各地漆氏人口在幾十人到一萬多人不等,其中湖北潛江熊口鎮聚居人口一萬多。

漆姓 郡望

蔡 州:亦稱蔡郡。秦朝時期把原來的蔡、沈二國之地改置爲三川郡。漢朝時期又改爲汝南郡(今河南上蔡)。東晉朝時期將治所移至懸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兩朝改爲蔡州,一度曾名爲豫州;隋朝時期改漢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時期名爲上蔡縣,唐朝時期名爲汝陰縣,均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陽,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部一帶地區。

濮陽郡:濮陽古爲帝丘;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秦、漢之際爲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漢、魏時期爲東郡治所。晉朝時期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治所均在古濮陽。北魏時期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朝時期改爲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範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後梁、後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爲濮陽,就在黃河邊上。濮陽一帶是黃河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市。春秋戰國時期屬吳楚。秦朝時期屬九江郡。舊史學家們稱之爲“南蠻”之地。南昌政區獨立設置始於漢朝。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大將軍灌嬰率兵南下,進駐南昌;漢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立豫章郡,領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境大部,治所設於南昌縣中,希望以這一塊“南方昌盛”之地爲根據地,進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繮”。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繮”之意,“南昌”之名始此,從此這塊“南蠻”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稱。據傳,灌嬰大將軍是南昌城的創築者,故俗稱南昌城爲“灌嬰城”和“灌城”。自西漢以來,南昌一直是郡、州、道、路、府、縣的治所,故人們或以郡名,或以州道名,或以路府名,或以縣名,但都是指南昌這塊地方。王莽篡漢後的西漢朝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將豫章郡易名九江郡,南昌縣易名宜善,故南昌又有了“宜善”一名。東漢、三國、晉、南北朝,以郡名則爲豫章,以郡治所名則爲南昌。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罷豫章郡置洪州,治所在豫章(由南昌縣改),從此南昌又多了一個“洪州”之名。唐朝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豫章郡改名爲章郡,“章郡”又成了一個名稱。唐朝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豫章縣改名鍾陵縣,南昌又稱“鍾陵”。南宋、元朝時期,洪州爲隆興府、隆興路、龍興路,治所爲南昌、新建,“隆興”、“龍興”、“新建”的新名稱又出現了。明朝初年,龍興路改江都府,所以南昌又稱“洪都”。此外,贛江,古亦稱章江,所以在古籍中,南昌城又被稱爲“章江城”、“江城”。後來,又因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南昌起義”在其地,而被人們稱之爲“英雄城”、“八一城”。

武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位於浙北地區。縣境乃古汪罔國,亦稱防風國。西周初期隸屬於吳國,春秋時期屬越國,越國滅亡後屬於楚國。秦、漢兩朝,武康爲烏程、餘杭縣南疆北境,縣域有餘不亭。三國時期的東吳黃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始置永安縣。西晉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永安縣爲永康縣。晉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因縣境內有武康山(今銅官山),遂改永康縣爲武康縣,縣治遷往前溪北。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武康縣併入餘杭縣。隋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復置武康縣,屬湖州。唐朝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廢武康縣,置安州,州府設武康。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廢安州,改武康爲武州,隸屬湖州。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廢武州,復置武康縣,隸湖州。唐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析縣東十七鄉設武源縣。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更名德清縣,此後兩縣並存。宋朝景德元年(甲辰,公元1004年)設立武康鎮,此後一直沿用。1958年6月17日,武康縣併入德清縣,縣治城關鎮。2004年改名乾元鎮至今。1994年5月17日,德清縣治遷至武康鎮。

漆姓 堂號

蔡 州:亦稱蔡郡。秦朝時期把原來的蔡、沈二國之地改置爲三川郡。漢朝時期又改爲汝南郡(今河南上蔡)。東晉朝時期將治所移至懸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兩朝改爲蔡州,一度曾名爲豫州;隋朝時期改漢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時期名爲上蔡縣,唐朝時期名爲汝陰縣,均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陽,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部一帶地區。

濮陽郡:濮陽古爲帝丘;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秦、漢之際爲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漢、魏時期爲東郡治所。晉朝時期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治所均在古濮陽。北魏時期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朝時期改爲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範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後梁、後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爲濮陽,就在黃河邊上。濮陽一帶是黃河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市。春秋戰國時期屬吳楚。秦朝時期屬九江郡。舊史學家們稱之爲“南蠻”之地。南昌政區獨立設置始於漢朝。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大將軍灌嬰率兵南下,進駐南昌;漢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立豫章郡,領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境大部,治所設於南昌縣中,希望以這一塊“南方昌盛”之地爲根據地,進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繮”。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繮”之意,“南昌”之名始此,從此這塊“南蠻”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稱。據傳,灌嬰大將軍是南昌城的創築者,故俗稱南昌城爲“灌嬰城”和“灌城”。自西漢以來,南昌一直是郡、州、道、路、府、縣的治所,故人們或以郡名,或以州道名,或以路府名,或以縣名,但都是指南昌這塊地方。王莽篡漢後的西漢朝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將豫章郡易名九江郡,南昌縣易名宜善,故南昌又有了“宜善”一名。東漢、三國、晉、南北朝,以郡名則爲豫章,以郡治所名則爲南昌。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罷豫章郡置洪州,治所在豫章(由南昌縣改),從此南昌又多了一個“洪州”之名。唐朝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豫章郡改名爲章郡,“章郡”又成了一個名稱。唐朝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豫章縣改名鍾陵縣,南昌又稱“鍾陵”。南宋、元朝時期,洪州爲隆興府、隆興路、龍興路,治所爲南昌、新建,“隆興”、“龍興”、“新建”的新名稱又出現了。明朝初年,龍興路改江都府,所以南昌又稱“洪都”。此外,贛江,古亦稱章江,所以在古籍中,南昌城又被稱爲“章江城”、“江城”。後來,又因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南昌起義”在其地,而被人們稱之爲“英雄城”、“八一城”。

武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位於浙北地區。縣境乃古汪罔國,亦稱防風國。西周初期隸屬於吳國,春秋時期屬越國,越國滅亡後屬於楚國。秦、漢兩朝,武康爲烏程、餘杭縣南疆北境,縣域有餘不亭。三國時期的東吳黃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始置永安縣。西晉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永安縣爲永康縣。晉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因縣境內有武康山(今銅官山),遂改永康縣爲武康縣,縣治遷往前溪北。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武康縣併入餘杭縣。隋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復置武康縣,屬湖州。唐朝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廢武康縣,置安州,州府設武康。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廢安州,改武康爲武州,隸屬湖州。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廢武州,復置武康縣,隸湖州。唐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析縣東十七鄉設武源縣。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更名德清縣,此後兩縣並存。宋朝景德元年(甲辰,公元1004年)設立武康鎮,此後一直沿用。1958年6月17日,武康縣併入德清縣,縣治城關鎮。2004年改名乾元鎮至今。1994年5月17日,德清縣治遷至武康鎮。

漆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河南之義馬,湖北之監利、洪湖,江西之崇仁,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長狄僑如,本鄋瞞之國,姓漆,又爲氏。”“鄋瞞”(《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作“腴瞞”,誤。),古族名。《左傳·注》:“防風氏之後。”分佈在今山東中部、濟南以北地區。

2、鄭樵又注:“一雲漆室女之後。”漆室,魯邑名,漆室邑之女,過時未適人,憂時憂君,倚柱而嘯。”(3)又注:“古有漆沈,爲魯相;或雲:“即漆雕開,亦單爲漆氏”。

4、《姓氏考略》注云:“邠之新平有漆水,或以水名爲氏。”新平在今陝西邠縣。望出南昌、青州、北海。唐代有漆朗;宋代有漆凱之,郎中令;又有漆秀彥,寶祐進士;元代有漆希苑,臨江路知事;明代有漆居敬,洪武進士。

貳、

漆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漆姓起源:①古諸侯防風氏之後。虞、夏、商時汪芒氏(亦稱汪罔),周時長狄,亦稱長翟,即春秋時鄋瞞,均爲漆姓。春秋時鄋瞞故城在今山東歷城北。②系自姬姓。春秋時魯大夫食採於漆(故城在今山東鄒縣東北之漆城),因氏。③孔子弟子漆雕開之後,改漆雕氏爲漆氏。今世漆姓多出於此。④陝西境內漆水,源出同官縣(故城在今陝西銅川北)東北大神山,或以水爲氏。

漆姓名人:

漆沈,春秋時魯相。

郡望:青州、北海、南昌。

漆姓 歷史名人

漆姓古代名人

漆文昌明代,瑞州新昌人。漆雕哆,字子斂,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弟子。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武城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濮陽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先賢”。

漆希程元朝,梦周次子字立翁,以文学征为金华学正(元朝时)

漆信博明朝,由贡例任四川重庆府巴县县丞再任直隶宣城丞,明永乐十六年调安南清华府九真州农功县县丞,遂家安南未回

漆明佺明朝,名登,字汝高,号曦峰,中嘉靖乙未会试,允宁州知州,马湖府同知

漆绳金清朝,字声之,号东郊,以易经中清康熙乙酉科二十名举人

漆声梧清朝,名廷栋,字中立,号岚峰,乾隆甲午举人

漆胜煊清朝,名亘光,又名日宣,字恒辉,号桂林,道光乙酉钦赐第一名举人

漆胜炤清朝,名日升,字旭初,号竹轩,嘉庆庚申恩科举人

漆武煊清朝,名耀廷,字荣光,号莲炬,晚号晦岩,清光绪乙酉举人,广信府铅山县训导,两淮盐课大使。

漆希範元代,高安人,才識超人,善寫文章。謹慎清廉,爲世人所推崇。 夢庚之子,行福一,字文翁,號平溪,於宋景泰,甲子年(1264)生,三十始舉學官,中試爲本邑教諭,再受袁州。南康兩郡學錄,升南軒書院山長,授靖江路儒學教授,陳八事於朝,受知平章溫迪罕公恆,延佑四年(1317),闢監湖廣鄉試,再升臨江路總管府知事。元仁宗皇帝的儒師集賢大學士王約(字彥博)薦授湖廣儒學提舉。於元泰定乙丑(1325)7月23日歿官邸,還葬沙崗,配陳氏,先公卒,亦葬沙崗。子一:信淵(名鑑,行受一,於元至元丙戌生,由學錄歷任武岡教授,於元至正壬午歿,葬樓背,配胡氏,歿缺,葬斜橋山。)

漆武濟字濟元,中央軍官特訓班第一期畢業。

漆希韓元朝,夢周長子,字義翁,由國學闢爲湖廣提刑,漆希程:夢周次子字立翁,以文學徵爲金華學正(元朝時).漆信博:由貢例任四川重慶府巴縣縣丞再任直隸宣城丞,明永樂十六年調安南清華府九,真州農功縣縣丞,遂家安南未回,漆明佺:名登,字汝高,號曦峯,中嘉靖乙未會試,允寧州知州,馬湖府同知.漆繩金字聲之,號東郊,以易經中清康熙乙酉科二十名舉人,漆聲梧,名廷棟,字中立,號嵐峯,乾隆甲午舉人,漆勝煊,名亙光,又名日宣,字恆輝,號桂林,道光乙酉欽賜第一名舉人,漆勝炤,名日升,字旭初,號竹軒,嘉慶庚申恩科舉人,漆武煊:名耀廷,字榮光,號蓮炬,晚號晦巖,清光緒乙酉舉人,廣信府鉛山縣訓導,兩淮鹽課大使。

漆夢周字仁伯,由貢例授辰州府教授。

漆德潤信淵次子,名源,字文博,臨江路同知。

漆德汛信淵長子,名勃,臨江路照磨。

漆應賢名秀茂,字蜚卿,與兄應聖同登進士。

漆健號鎮環,仕宋爲關南兵馬都監,夫人黃氏,具葬曦嶺楓林崗.子二:愷之,覿之,漆自立:名大登,字文甫,淳佑十年中方逢辰榜進士.漆應聖:名秀彥,字俊卿,宋鹹淳六年進士,官至從政郎韶州錄事參軍。

漆雕開春秋末年,公元前540—?,魯國人,一說蔡國人,漆雕氏之儒的創始人。字子開,又字子若,又說作子修。《史記》記載,他曾隨孔子學習《尚書》(即《書經》,是孔子所整理中國上古的歷史資料)。《孔子家語·弟子解》亦說他“習《尚書》,不樂仕”。一次孔子叫他去做官,說:“子之齒可以仕矣,時將過。”他答曰“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願做官。孔子聽後很高興。《公冶長》亦有記載: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讀音yue>;。漆雕開是孔子弟子,無罪受刑而致身殘,爲人謙和而有自尊,博覽羣書,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他主持正義,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於人,目不避其敵,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比孔子小十一歲,孔子對其像兄弟一般。那時孔子學生和墨子常有爭議,有一次墨子說,漆雕開是個殘疾。孔子反駁說,但品德一點都不傷殘。可見是非常維護漆雕開的。 《韓非子·顯學》把他列爲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膝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漆雕子”。漆雕開發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學說。認爲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提出了“天理”和“人慾”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論。著有《漆雕子》十三篇。其爲論有理,深受好評。)

漆雕徒父春秋末年,字子文,魯國人,孔子弟子。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須句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高菀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先賢”。

漆姓近代名人

漆南熏1892年生,1927年卒,江津人,著名学者,国民党左派。他自1926年春至1927年1月在重庆任《新蜀报》主笔期间发表49篇政论文章,他为《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一书撰写两篇序,还有“五卅”时期刊载于上海《民族日报》的一篇政论。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委员会重庆社科院于2006年编写《漆南熏遗著选编>>邓小平题签。

漆姓 相關姓氏

漆雕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