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沉
拼音ché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866 位。
位於決姓 之後,网姓 之前。
沉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86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沉姓 起源
沉姓沉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子聃季之後,屬於以國名爲氏。周成王姬誦封周公的庶子於凡國,在今河南省輝縣市西南,爲伯爵國。在商朝的甲骨卜辭中即記載有凡地。周朝凡國之君世爲周王室卿士。在周厲王時,王室中供職的凡伯曾賦詩譏諷時政。西周末年的凡伯一如其先輩,公開諷刺、進諫昏庸無道的周幽王,力求挽救走入寄途末路的周王朝。沉氏源出姬姓,周文王的第十子聃季的後裔是從凡國分封出於“汝南平輿之沉(沈)亭”,建立了沈國,在今河南省平輿、沈丘一帶,爲子爵國,君主皆稱“沉(沈)子”。據史籍《水經·汝水注》記載:“汝水又東南,左會意水……又東經平輿縣故城南,爲意水縣,舊沈國也,有沉(沈)亭。”沈國一直是位卑勢弱,在春秋時期的強國爭霸中左右爲難,苦不堪言。因沈國地近強楚,故多依附於楚國,因而屢遭中原諸國的討伐。周襄王姬鄭二十八年(楚穆王羋商臣二年,公元前624年),晉、魯、宋、陳、衛、鄭諸國聯合征伐沈國,使沈國從此一厥不振。沈國作爲楚國的同盟國,不得不在周簡王姬夷十四年(楚康王羋昭二年,公元前558年)和周景王姬貴八年(楚靈王羋圍即熊虔四年,公元前537年)兩次跟隨楚國討伐吳國。
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熊居十年,公元前519年),沈子逞在伐吳國的戰爭中兵敗,成爲了吳國的俘虜。據史籍《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5年),晉國召集諸侯國會盟於召陵(今河南郾城),依附楚國的沈國拒不參加,於是晉國唆使蔡國出兵伐滅了沈國,並將國君沈子嘉押回蔡國殺害。沈國被滅後,國君沈子嘉的兒子逃奔楚國,成爲楚國的司馬,他曾力圖復國,但慘遭失敗,遂以故國名爲姓氏,稱沈氏。
在古代,“沈”與“沉”爲同一字,這在典籍《字彙》中有記載:“沉,同沈。”因此,沈氏亦稱作沉氏,讀音同作shěn(ㄕㄣˇ)。
沉姓沉姓起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頃王襄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黃帝軒轅氏第九代季連:季連羋姓,季連氏。其裔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黃帝軒轅氏第五十六代楚頃王襄:楚頃王襄,名熊橫,遷於陳邑,其後有沉纖氏,以封邑名稱爲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沉氏、纖氏。關於沉纖氏所封之地,在魏、晉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阮籍的《東平賦》中有點明:“東當三齊,西接鄒魯。長塗千里,受茲商旅。力間爲率,師使以輔。驕僕纖邑,於焉斯處。川澤捷徑,洞庭荊楚。”纖邑,“東當三齊,西接鄒魯,”地在今河南民權縣一帶地區,由於地近故沉(沈)國地域,在古代,“沈”與“沉”爲同一字,故稱沉纖。
沉姓 分布
沉(沈)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國時期,逃至楚國的沉(沈)氏族人,仕楚爲左司馬,並世襲此官,長期居於葉(今河南葉縣)。到秦漢時期,沉(沈)氏仍有多人爲官,且地位均十分顯赫,但也有數人辭官隱居,遷於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等地,從而開始了沉(沈)氏的南遷之旅,並且家族勢力日漸擴大,不斷興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連年戰亂,各種割據勢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亂”,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遷,沉(沈)氏族人也先後進入南方几大省份,並在當地不斷生息繁衍,形成了“吳興”郡望。此後沉(沈)氏以“吳興”郡望爲繁衍中心,不斷地向四周擴展,至唐朝以前,已散居於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漸繁盛。
唐宋時期
社會相對安定,經濟得以恢復發展,沉(沈)氏族人開始遷播進入閩粵兩地,並且人丁興旺,同時,唐朝沉(沈)氏在中國北方也得以新的發展,郡望與名人高官大量出現,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到了宋朝末年,金軍大舉南下中原,宋室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沉(沈)氏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廣東等地之沉(沈)氏尤多,至明清時期,沉(沈)氏已遍及全國各地,成爲中國一大姓氏,並有一些族人由東南沿海播遷到海外,沉(沈)氏家族真正成爲了一個大家族。中國的沉(沈)氏歷代多以江南爲其主要分佈地,尤以廣東、福建、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區的沉(沈)氏佔到了全國漢族沉(沈)氏人口的絕大多數。
秦、漢時期
沉(沈)氏仍有多人爲官,且地位均十分顯赫,但也有數人辭官隱居,遷於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等地,從而開始了沉(沈)氏的南遷之旅,並且家族勢力日漸擴大,不斷興旺。
漢朝有沈戎舉家徙居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此爲沉(沈)氏南遷之始。
魏、晉、南北朝時期
是沉(沈)氏大舉南遷之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連年戰亂,各種割據勢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亂”,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遷,沉(沈)氏族人也先後進入南方几大省份,並在當地不斷生息繁衍,形成了“吳興”郡望。此後沉(沈)氏以“吳興”郡望爲繁衍中心,不斷地向四周擴展,至唐朝以前,已散居於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漸繁盛。
唐朝時期
社會相對安定,經濟得以恢復發展,沉(沈)氏族人開始遷播進入閩粵兩地,並且人丁興旺,同時,唐朝沉(沈)氏在中國北方也得以新的發展,郡望與名人高官大量出現,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至唐朝,沉(沈)氏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沉(沈)氏將佐隨從陳政,陳元光父子領軍入閩開闢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當地沈族人不屑與審同音,變沈字爲尤字,即爲尤氏,故沈尤一家。
兩宋時期
到了宋朝末年,金軍大舉南下中原,宋室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沉(沈)氏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廣東等地之沉(沈)氏尤多,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啓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輔,隨父入閩,後遷居福建省建陽縣。沈廷輔有八子,分居寧化、龍巖、長汀、清流、延平、連城、上杭等地,其後又有人徙居廣東的大埔、梅州等地。
明、清時期
明末,沈斯庵徙居今臺南縣善化鎮,爲沉(沈)氏移居之始。清乾隆、嘉慶年間,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沉(沈)氏,又有多支遷往,進而又移居海外。沉(沈)氏已遍及全國各地,成爲中國一大姓氏,並有一些族人由東南沿海播遷到海外,沉(沈)氏家族真正成爲了一個大家族。中國的沉(沈)氏歷代多以江南爲其主要分佈地,尤以廣東、福建、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區的沉(沈)氏佔到了全國漢族沉(沈)氏人口的絕大多數。
沉(沈)氏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葉氏、尤氏均爲沉(沈)氏分支,沈、葉、尤三氏均爲季載後裔,可以說這三姓實爲一家。沉(沈)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約八百萬餘,佔全國人口的0.5%。
沉姓 名人明星
沉姓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爲吳興郡。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沉姓 堂號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爲吳興郡。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沉姓 姓氏源流
壹、沉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東平、山西之長治、陝西之韓城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亦收載。《姓氏考略》注云:“直深切。爲實沈之後。與音‘審’(shěn)者不同。”實沈,相傳乃高辛氏之子。望出泰山。古或作“沈”。
貳、沉
沉姓分布:浙江上虞、山西平陸、陝西城固、江蘇、吉林延吉等地均有此姓。
沉姓起源:①或系沈(音Chen)氏所改,因沈、沉原爲同一字。見《新編千家姓》。②朝鮮族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