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拜格 姓起源,輸入 拜格bai ge 即可
拜格姓 拜格氏 拜格姓起源 拜格姓名字 拜格姓名人
拜格姓

姓氏拜格
拼音bài gé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拜格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拜格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拜格姓 即可

拜格姓 起源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古女真伯德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爲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拜格氏,亦稱伯特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伯德部,以部爲氏,爲古奚族後裔,滿語爲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龍江呼瑪盤古鎮)。清朝中葉以後,滿族拜格氏多冠漢姓爲白氏拜氏、德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拜格姓 分布

拜格氏複姓是典型的滿族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今多漢化爲白氏、拜氏、德氏等,以遼東、齊齊哈爾爲郡望。

拜格姓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齊齊哈爾:即今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又稱鶴城。該地區集聚着漢、蒙古、朝鮮、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柯爾克孜、錫伯等三十五個民族,即是黑龍江省第二大城市和省直轄市,也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商貿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全市轄七個區、一個市、八個縣。齊齊哈爾地區古稱“卜奎”,是古達斡爾語“吉祥”之意。“齊齊哈爾”也是達斡爾語,是“山間的草原、邊疆”之意。萬年以前,齊齊哈爾就有人類生活遺蹟,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開發了嫩江流域。齊齊哈爾始建城於金國初期,當時齊齊哈爾一帶主要居住着室韋部,建有龐葛城。金天會三年(乙巳,公元1125年)農曆2月,金太宗把龐葛城分給烏古、敵烈二部,在文獻《東北歷代疆域史》和《黑龍江古代簡史》中均記載“龐葛城”即今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古城址位於今日梅里斯區哈拉古城遺址一帶,現在的齊齊哈爾城則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當時稱作“齊齊哈屯”。清康熙四年(乙巳,公元1665年),清廷在齊齊哈屯設卜奎驛站,後康熙大帝爲抗擊沙俄入侵,在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年)移吉林水師駐齊齊哈屯,到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1683年)又定齊齊哈屯爲水師營制,隸屬黑龍江將軍衙門。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1684年),康熙大帝於齊齊哈屯設置火器營。爲了進一步加強防衛,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又正式在齊齊哈屯建規模化的城鎮,是爲齊齊哈爾新城。清康熙三十七~三十八年(公元1698~1699年)黑龍江的副都統和將軍先後由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北側)移駐齊齊哈爾城。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在齊齊哈爾設黑水廳。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齊齊哈爾爲黑龍江省省會。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齊齊哈爾實行市制。至民國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日寇侵佔齊齊哈爾,建立僞滿洲國,設立龍江省,齊齊哈爾爲其省會,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又升爲齊齊哈爾市,後曾爲嫩江省、黑嫩省的省會。抗日戰爭勝利後,齊齊哈爾成爲新的黑龍江省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齊齊哈爾先後爲嫩江省、黑嫩省、黑龍江省的省會,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省會遷往哈爾濱市,齊齊哈爾改爲省轄市,是被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十三個較大城市之一。

拜格姓 堂號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齊齊哈爾:即今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又稱鶴城。該地區集聚着漢、蒙古、朝鮮、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柯爾克孜、錫伯等三十五個民族,即是黑龍江省第二大城市和省直轄市,也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商貿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全市轄七個區、一個市、八個縣。齊齊哈爾地區古稱“卜奎”,是古達斡爾語“吉祥”之意。“齊齊哈爾”也是達斡爾語,是“山間的草原、邊疆”之意。萬年以前,齊齊哈爾就有人類生活遺蹟,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開發了嫩江流域。齊齊哈爾始建城於金國初期,當時齊齊哈爾一帶主要居住着室韋部,建有龐葛城。金天會三年(乙巳,公元1125年)農曆2月,金太宗把龐葛城分給烏古、敵烈二部,在文獻《東北歷代疆域史》和《黑龍江古代簡史》中均記載“龐葛城”即今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古城址位於今日梅里斯區哈拉古城遺址一帶,現在的齊齊哈爾城則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當時稱作“齊齊哈屯”。清康熙四年(乙巳,公元1665年),清廷在齊齊哈屯設卜奎驛站,後康熙大帝爲抗擊沙俄入侵,在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年)移吉林水師駐齊齊哈屯,到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1683年)又定齊齊哈屯爲水師營制,隸屬黑龍江將軍衙門。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1684年),康熙大帝於齊齊哈屯設置火器營。爲了進一步加強防衛,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又正式在齊齊哈屯建規模化的城鎮,是爲齊齊哈爾新城。清康熙三十七~三十八年(公元1698~1699年)黑龍江的副都統和將軍先後由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北側)移駐齊齊哈爾城。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在齊齊哈爾設黑水廳。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齊齊哈爾爲黑龍江省省會。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齊齊哈爾實行市制。至民國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日寇侵佔齊齊哈爾,建立僞滿洲國,設立龍江省,齊齊哈爾爲其省會,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又升爲齊齊哈爾市,後曾爲嫩江省、黑嫩省的省會。抗日戰爭勝利後,齊齊哈爾成爲新的黑龍江省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齊齊哈爾先後爲嫩江省、黑嫩省、黑龍江省的省會,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省會遷往哈爾濱市,齊齊哈爾改爲省轄市,是被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十三個較大城市之一。

拜格姓 姓氏源流

壹、拜格bài gé

歷史上少數民族姓氏。《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載。金代,爲女真族姓氏。乃女真之白姓。金宣宗時有拜格·珠,西面節度使;至清代,則爲滿族姓氏。世居拜格地方,乃滿八旗姓氏之一。此當以地名爲氏。

貳、拜格

拜格姓起源:清滿洲八旗姓。世居拜格山。源出金時女真人把吉部,當以部爲氏。

變化:清正紅旗滿洲馬甲齊保之妻爲白格氏。〔白格〕似即拜格之異譯。

拜格姓 歷史名人

拜格姓古代名人

拜格·齊色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盛京工部侍郎。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