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慈
拼音cí
人口約 2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615 位。
位於央姓 之後,市姓 之前。
慈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1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44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381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慈姓 起源
慈姓慈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帝顓頊高陽氏才子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慈氏最早出自遠古顓頊帝高陽氏。顓頊高陽氏,公元前2514~前2437年,是姬已摯的侄兒、黃帝之子子昌即高陽部落(河南杞縣)酋長姬顓頊的後裔,他承繼了已摯的炎黃部落領導地位,在位七十七年。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慈,以地爲氏,漢餚坑碑陰有慈仁,按姓苑、姓纂均雲,慈氏高陽才子之後,美其宣慈惠和,因以爲氏。”史籍《姓苑》中記載:“高陽氏才子之後,美其宣惠慈和,因以爲氏。”史籍中記載的古慈邑,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室所轄之藁城市一帶地區。
在漢朝時期的的蒙學課本《皇象急就奇觚及漢隸字例》中,就記載有當時知名人士慈仁他;在史籍《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九》中,也記載有當時的慈雙羽,爲唐僖宗李儇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農曆2月受命的驃信使,曾代表唐王朝處置南詔地區地方割據勢力之事。唐朝時期的驃信使,就相當於後世的“欽差大臣”。當時嶺南西道(南詔地區)節度史叫辛讜,其屬下有個攝巡官叫徐雲虔,因辛讜患了風痹重病(半身不遂),就代表辛讜去覲見驃信使慈雙羽。史書記載,慈雙羽“待雲虔甚厚,雲虔留善闡(今雲南昆明)十七日而還。驃信以木夾二授雲虔,其一上中書門下,其一牒嶺南西道,然猶未肯奉表稱貢。”說明嶺南西道節度史辛讜接受了唐朝的敕封,爲中書令,繼續佔據嶺南西道爲節度史。但其仍然割據一方,根本就不向已經沒落了的唐王朝奉表、進貢。慈雙羽白跑了一趟。
慈仁他、慈雙羽等人,就是出自顓頊帝高陽氏一脈。
慈姓慈姓起源二
源於嬀姓,出自元朝末期江西(義門)陳氏家族,屬於避難改姓爲氏。元朝時期出現的慈氏一族,可推究江西(義門)陳氏,陳氏祖上曾在安徽省桐城縣樅陽鎮做官,爲官還比較清廉,但告老後未還鄉,被當地老百姓留在樅陽。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交戰,陳氏兄弟六人當然屬於陳友諒一派。當朱元璋的部下徐達率明軍攻打樅陽時,陳氏六兄弟帶領樅陽民衆守城,然而寡不敵衆,城池被攻破。當朱元璋的軍隊追趕他們時,他們躲藏在破舊廟宇裏,蜘蛛又迅速把門網好,追兵看到廟門的蜘蛛網完好,便認爲裏面沒人,因而沒有進去,陳氏兄弟遂躲過此難。陳氏兄弟認爲這是菩薩保佑,便打算改姓,看廟扁幅上有“慈航普渡”四字,便決定姓慈(一說是筆畫最多,一說是第一個字)。之後,六兄弟有的遷往雲南,再遷往山東、遼寧、高麗(今朝鮮),還有一支留在了樅陽縣境內。留在樅陽這一支家譜上有“高陽郡”三字,還有蜘蛛網圖,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了,位於樅陽縣錢橋鎮內的慈氏宗祠也被毀了,成了稻場。樅陽境內的慈氏第二世祖的墳瑩還在,過去每年清明、冬至兩節,慈氏後人首先在二世祖的墳前擺上貢品,燒紙錢、焚香、放爆竹,祭奠祖先。高陽郡慈氏是十代單傳,第十一世祖是位教書先生,生養多子,朋友祝賀,飲酒賦詩:“可世永廷芳,鍾靈定克昌,雲龍曾兆瑞,風虎自呈祥。孝友承先志,詩書啓後長。傳家真事業,道德大文章。”故有慈陳一家之說。遷往山東的慈氏一族人丁最旺。明朝永樂年間,一支慈氏因避戰亂而遷往山東省文登市澤庫鎮一帶安家樂業,因村西及村南都是海灘,於是取名慈家灘。慈氏始祖慈伯元、慈太伯、慈記忠弟兄三人逃落至此,後來慈太伯遷至山東壽光一帶,慈記忠遷至遼寧瓦房店一帶,這一支慈氏族人自始祖至今已經歷二十餘代,與安徽一支一致。
遼寧瓦房店祖慈成學於前清時期從山東文登慈家灘來到復州城北排岔石,繁衍成業。後來又遷到西楊鄉譚家村定居,至今已有十餘代。
慈姓慈姓起源三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期齊國君主姜尚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史籍《路史》中也記載:“慈氏,慈毋氏,齊王之後。”姜太公,即姜尚、呂尚,西周初期受封與齊,建有齊國。姜太公逝世後,齊國君位傳給齊丁公姜伋,姜伋逝世後傳位給齊乙公姜得,齊乙公有個嫡子叫姜慈毋,即位爲齊癸公,逝世後,沒有諡號,因此史書按其名字予以記載。
在姜慈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慈毋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慈氏、毋氏,世代相傳至今。
慈姓慈姓起源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滿族改漢姓,一般在多音節姓氏中,取其中一個音節作爲漢字姓。清末民初,黑龍江省璦琿縣就有三十二個滿族姓氏改爲了漢字單姓。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所撰的《璦琿縣誌》,以及文獻《滿蒙姓氏辨漢》中,記載了璦琿縣的二十五個滿族姓氏,其中,滿族業和勒氏,亦稱業赫勒氏、葉赫勒氏、葉何里氏,滿語爲Yehele Hala,漢義“磁”,世居呀哈(今新疆庫車)、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盛京(今遼寧瀋陽)、黑龍江沿岸一帶和吉林、山東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以姓氏的諧音漢字冠漢姓爲葉氏,亦有以姓氏漢義的諧音漢字冠漢姓爲慈氏者。後有高麗旗人隨冠慈氏者,其先祖爲慈好祥,以遼陽爲本貫,成爲今朝鮮族慈氏始祖。
慈姓 分布
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遷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六百零六位,以高陽、樅陽爲郡望。
今安徽省的安慶市樅陽縣、巢湖市廬江縣、蕪湖市、銅陵市、宣城市、六安市舒城縣,山東省的濟南市濟陽縣、濰坊市寒亭區、煙臺市、壽光市、棗莊市山亭區、滕州縣、威海市文登市、榮成市、臨沂市、聊城市茌平縣、青島市即墨市、德州市慶雲縣,四川省的攀枝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市、璦琿縣,吉林省的長白山市、長春市、寧安縣、永吉縣、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遼寧省的瀋陽市、大連市、蓋州市、本溪市、鞍山市、瓦房店市、盤錦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河北省的保定市清苑縣、徐水縣、衡水市阜城縣、滄州市吳橋縣、唐山市遵化市,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河南省的南陽市,信陽市淮濱縣,固始縣,天津市的武清縣、寶坻縣,甘肅省的臨夏市,重慶市,北京市,上海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峯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等地,均有慈氏族人分佈。
慈姓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桂陽郡:歷史上曾稱南平郡、敦州、桂陽府、桂陽軍、郴州路、直隸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郴縣、臨武邑、鄙邑、耒縣。西漢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桂陽郡轄郴、臨武、南平、便、耒陽、桂陽、陽山、陰山、曲江、含洭、湞陽等十一縣。新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王莽稱帝,改桂陽郡爲南平郡,改郴縣爲宣風、臨武爲大武、便縣爲便屏、曲江爲除虜、湞陽爲基武,並移郡治於耒陽(改名南平亭)。東漢朝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還郡治於郴縣,恢復郡縣原名。東漢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分郴縣地置漢寧縣,省陰山縣。三國時期孫吳建興元年(壬申,公元252年),改漢寧爲陽安縣。曹魏甘露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陽、陽山、含洭、湞陽縣置始興郡,度屬交州,桂陽郡則餘六縣。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陽安縣更名晉寧。晉建興三年(乙亥,公元315年),陶侃分郴縣地立平陽郡領平陽縣,始一分爲二郡。晉昇平二年(己未,公元359年),析晉寧縣地置汝城縣。南朝梁天監六年(丁亥,公元507年),初置郴縣,不久撤銷;耒陽縣度屬湘東。南朝陳天嘉元年(庚辰,公元560年),以桂陽郡之汝城縣置盧陽郡領盧陽縣,則一地三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三郡合爲郴州,平陽縣、便縣均省入郴縣。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南平省入臨武縣,晉寧縣更名晉興。隋大業十三年(丁丑,公元617年),析郴縣南爲義章縣,分郴縣西復置平陽縣。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置南平縣。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盧陽縣更名義昌。唐鹹享三年(壬申,公元672年),晉興縣更名資興。唐如意、長壽元年(壬辰,公元692年),分義章南置高平縣。唐開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分郴北置安陵縣,此時桂陽郡領九縣。唐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改桂陽郡爲郴州,高平縣省入義章,徙義章縣治於高平舊址。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始稱郴州桂陽郡,安陵縣改名高亭,農曆8月,南平縣改名藍山。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郴州移治於平陽縣。唐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置桂陽監於平陽,專理採銅鑄錢。唐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820年),郴州還治於郴縣。後唐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義昌縣更名郴義。後晉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改郴州爲敦州,郴縣爲敦化,資興爲資興寨、屬敦化縣,省平陽縣入桂陽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省臨武縣入桂陽監。後漢乾祐三年(庚戌,公元950年),郴州、郴縣複名,資興縣恢復縣制,改名泰縣。宋朝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設郴州軍。宋太平興國元年(丙子,公元976年),泰縣併入郴縣,郴義縣改名桂陽,義章縣改名宜章。宋景德二年(乙巳,公元1005年),藍山縣劃入桂陽監。宋天禧三年(己未,公元1019年),復置平陽縣屬桂陽監。宋熙寧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高亭縣改名永興。宋紹興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陽監升爲桂陽軍。宋紹興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復置臨武縣屬桂陽軍。宋嘉定二年(己巳,公元1209年),析郴縣之資興、程水二鄉置資興縣,屬郴州軍。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析桂陽縣之零陵、宜城二鄉置桂東縣,郴州軍轄六縣。宋紹定二年(己丑,公元1229年),資興縣改名興寧,徙縣治於管子濠。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軍爲路,郴縣改名郴陽。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路爲府,藍山縣復歸郴州府,府轄七縣;桂陽府轄常寧、耒陽二州及平陽、臨武二縣。次年,藍山復歸桂陽府;常寧、耒陽均復爲縣,度屬衡州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撤銷桂陽府,平陽、臨武、藍山三縣歸衡州府轄;郴州撤府設直隸州,郴陽縣併入郴州,轄五縣。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昇平陽縣爲桂陽州,仍轄二縣,隸于衡州府。明崇禎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析桂陽州西南之禾倉堡置嘉禾縣,並析臨武縣上鄉八里屬該縣。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年),吳三桂稱帝于衡州,改桂陽爲義昌縣、桂陽州爲南平州。次年均復原名。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桂陽州改屬州爲直隸州,與郴州直隸州並列。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州,存道、縣。次年2月,桂陽縣複名汝城。9月,郴州直隸州改爲郴縣,桂陽直隸州改爲桂陽縣。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1月,因興寧縣與廣東興寧縣重名,故複名資興縣。民國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撤銷道制,存省、縣兩級。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2月,設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八區爲第三區,轄郴、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藍山、嘉禾、桂陽、永興十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原第三區各縣由衡陽專區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縣專區。1950年11月更名爲郴州專區,轄十縣。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陽三專區合爲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6日撤銷湘南行政區,改設衡陽與郴縣兩個專區,郴縣專區增轄新田、耒陽、安仁、鄂縣,共計十四縣。1958年8月設郴縣郴州市,專區仍轄十四縣。1959年3月資興併入郴縣,桂東併入汝城稱汝桂縣,臨武併入宜章縣,嘉禾併入藍山稱藍嘉縣,新田併入桂陽縣,酃縣劃歸湘潭專區茶陵縣。11月郴州市升爲縣級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縣專區爲郴州專區。1961年6~7月恢復原縣市建置,並析資興縣地置東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銷東江市,劃藍山、新田歸零陵地區。郴州專區轄十二縣、市。1963年5月20日撤銷郴州市,仍爲郴縣縣級鎮。1967年3月8日專區改稱地區。1977年12月恢復郴州市。1983年5月耒陽縣劃歸衡陽市。1984年12月資興縣改爲資興市。1988年郴州地區轄兩市、九縣。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爲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樅陽郡:夏、商、周時期,樅陽屬揚州地域,西周時期爲樅國,春秋時期爲舒國之地,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朝時期屬九江郡。西漢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置樅陽縣,後時置時廢。東漢初期(乙酉,公元25年),樅陽併入舒地,隸屬廬江郡,後隸屬揚州刺史部。三國時期稱舒縣,屬孫吳政權。南朝劉宋初期(庚申,公元420年)爲舒縣,隸屬廬江郡,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戊子,公元448年)廢舒縣,置呂亭左縣,隸屬晉熙郡。南朝齊初期(己未,公元479年)復置舒縣,隸屬廬江郡。南朝梁初期(壬午,公元502年)該設樅陽郡,廢舒縣,復置樅陽縣,隸屬樅陽郡。南朝陳初期(己酉,公元589年)廢樅陽郡,存樅陽縣,隸屬晉熙郡。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樅陽縣爲同安縣,隸屬晉熙州。唐朝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改同安縣爲桐城縣,此後相繼延續了一千一百餘年。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將原桐城縣一分爲二,設桐城、桐廬兩縣,今樅陽爲桐廬縣域。1951年桐廬縣因重名改爲湖東縣,195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改湖東縣爲樅陽縣至今。
慈姓 堂號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桂陽郡:歷史上曾稱南平郡、敦州、桂陽府、桂陽軍、郴州路、直隸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郴縣、臨武邑、鄙邑、耒縣。西漢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桂陽郡轄郴、臨武、南平、便、耒陽、桂陽、陽山、陰山、曲江、含洭、湞陽等十一縣。新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王莽稱帝,改桂陽郡爲南平郡,改郴縣爲宣風、臨武爲大武、便縣爲便屏、曲江爲除虜、湞陽爲基武,並移郡治於耒陽(改名南平亭)。東漢朝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還郡治於郴縣,恢復郡縣原名。東漢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分郴縣地置漢寧縣,省陰山縣。三國時期孫吳建興元年(壬申,公元252年),改漢寧爲陽安縣。曹魏甘露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陽、陽山、含洭、湞陽縣置始興郡,度屬交州,桂陽郡則餘六縣。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陽安縣更名晉寧。晉建興三年(乙亥,公元315年),陶侃分郴縣地立平陽郡領平陽縣,始一分爲二郡。晉昇平二年(己未,公元359年),析晉寧縣地置汝城縣。南朝梁天監六年(丁亥,公元507年),初置郴縣,不久撤銷;耒陽縣度屬湘東。南朝陳天嘉元年(庚辰,公元560年),以桂陽郡之汝城縣置盧陽郡領盧陽縣,則一地三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三郡合爲郴州,平陽縣、便縣均省入郴縣。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南平省入臨武縣,晉寧縣更名晉興。隋大業十三年(丁丑,公元617年),析郴縣南爲義章縣,分郴縣西復置平陽縣。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置南平縣。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盧陽縣更名義昌。唐鹹享三年(壬申,公元672年),晉興縣更名資興。唐如意、長壽元年(壬辰,公元692年),分義章南置高平縣。唐開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分郴北置安陵縣,此時桂陽郡領九縣。唐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改桂陽郡爲郴州,高平縣省入義章,徙義章縣治於高平舊址。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始稱郴州桂陽郡,安陵縣改名高亭,農曆8月,南平縣改名藍山。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郴州移治於平陽縣。唐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置桂陽監於平陽,專理採銅鑄錢。唐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820年),郴州還治於郴縣。後唐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義昌縣更名郴義。後晉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改郴州爲敦州,郴縣爲敦化,資興爲資興寨、屬敦化縣,省平陽縣入桂陽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省臨武縣入桂陽監。後漢乾祐三年(庚戌,公元950年),郴州、郴縣複名,資興縣恢復縣制,改名泰縣。宋朝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設郴州軍。宋太平興國元年(丙子,公元976年),泰縣併入郴縣,郴義縣改名桂陽,義章縣改名宜章。宋景德二年(乙巳,公元1005年),藍山縣劃入桂陽監。宋天禧三年(己未,公元1019年),復置平陽縣屬桂陽監。宋熙寧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高亭縣改名永興。宋紹興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陽監升爲桂陽軍。宋紹興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復置臨武縣屬桂陽軍。宋嘉定二年(己巳,公元1209年),析郴縣之資興、程水二鄉置資興縣,屬郴州軍。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析桂陽縣之零陵、宜城二鄉置桂東縣,郴州軍轄六縣。宋紹定二年(己丑,公元1229年),資興縣改名興寧,徙縣治於管子濠。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軍爲路,郴縣改名郴陽。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路爲府,藍山縣復歸郴州府,府轄七縣;桂陽府轄常寧、耒陽二州及平陽、臨武二縣。次年,藍山復歸桂陽府;常寧、耒陽均復爲縣,度屬衡州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撤銷桂陽府,平陽、臨武、藍山三縣歸衡州府轄;郴州撤府設直隸州,郴陽縣併入郴州,轄五縣。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昇平陽縣爲桂陽州,仍轄二縣,隸于衡州府。明崇禎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析桂陽州西南之禾倉堡置嘉禾縣,並析臨武縣上鄉八里屬該縣。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年),吳三桂稱帝于衡州,改桂陽爲義昌縣、桂陽州爲南平州。次年均復原名。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桂陽州改屬州爲直隸州,與郴州直隸州並列。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州,存道、縣。次年2月,桂陽縣複名汝城。9月,郴州直隸州改爲郴縣,桂陽直隸州改爲桂陽縣。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1月,因興寧縣與廣東興寧縣重名,故複名資興縣。民國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撤銷道制,存省、縣兩級。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2月,設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八區爲第三區,轄郴、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藍山、嘉禾、桂陽、永興十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原第三區各縣由衡陽專區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縣專區。1950年11月更名爲郴州專區,轄十縣。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陽三專區合爲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6日撤銷湘南行政區,改設衡陽與郴縣兩個專區,郴縣專區增轄新田、耒陽、安仁、鄂縣,共計十四縣。1958年8月設郴縣郴州市,專區仍轄十四縣。1959年3月資興併入郴縣,桂東併入汝城稱汝桂縣,臨武併入宜章縣,嘉禾併入藍山稱藍嘉縣,新田併入桂陽縣,酃縣劃歸湘潭專區茶陵縣。11月郴州市升爲縣級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縣專區爲郴州專區。1961年6~7月恢復原縣市建置,並析資興縣地置東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銷東江市,劃藍山、新田歸零陵地區。郴州專區轄十二縣、市。1963年5月20日撤銷郴州市,仍爲郴縣縣級鎮。1967年3月8日專區改稱地區。1977年12月恢復郴州市。1983年5月耒陽縣劃歸衡陽市。1984年12月資興縣改爲資興市。1988年郴州地區轄兩市、九縣。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爲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樅陽郡:夏、商、周時期,樅陽屬揚州地域,西周時期爲樅國,春秋時期爲舒國之地,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朝時期屬九江郡。西漢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置樅陽縣,後時置時廢。東漢初期(乙酉,公元25年),樅陽併入舒地,隸屬廬江郡,後隸屬揚州刺史部。三國時期稱舒縣,屬孫吳政權。南朝劉宋初期(庚申,公元420年)爲舒縣,隸屬廬江郡,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戊子,公元448年)廢舒縣,置呂亭左縣,隸屬晉熙郡。南朝齊初期(己未,公元479年)復置舒縣,隸屬廬江郡。南朝梁初期(壬午,公元502年)該設樅陽郡,廢舒縣,復置樅陽縣,隸屬樅陽郡。南朝陳初期(己酉,公元589年)廢樅陽郡,存樅陽縣,隸屬晉熙郡。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樅陽縣爲同安縣,隸屬晉熙州。唐朝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改同安縣爲桐城縣,此後相繼延續了一千一百餘年。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將原桐城縣一分爲二,設桐城、桐廬兩縣,今樅陽爲桐廬縣域。1951年桐廬縣因重名改爲湖東縣,195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改湖東縣爲樅陽縣至今。
慈姓 姓氏源流
壹、慈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黃驊、圍場,山東之平邑,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安徽之涇縣,貴州之普安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併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詞典》據《姓苑》注稱:“高辛氏才子‘八元’的後代。因其祖輩‘宣慈惠和’,爲人稱頌。”此乃“斷章取義”也,《九通分類總纂·氏族類》注云:“《急就章》有慈仁;《姓纂》雲:高陽氏才子之後。美其宣慈惠和,因以爲氏。”“美其宣慈惠和,因以爲氏”,固爲《元和姓纂》本意(《姓苑》亦持此論),然鄭樵引此附以說明。“以臣觀之,無是理也。”故《姓氏考略》注時特別說明“《通志》、《爾雅翼》均駁之。”《姓氏詞典》又將其視作“慈”之姓源之一,實屬不當。錄之以備考查。
2、《姓氏考略》據清張澍《姓氏尋源》注云:“以地爲氏。”古有慈丘,其城在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五十里。
3、或系出嬀姓。《姓氏考略》注“慈毋”引《路史》雲:“慈氏、慈毋氏,齊王之後。”
貳、慈
慈姓分布:河南息縣、江蘇武進、安徽淮南、新疆伊吾、浙江蕭山、臺灣、河北元氏、三河、黑龍江阿城、遼寧大連、交縣、陝西西安、山東等地均有此姓。
慈姓起源:①高陽氏時八愷之一蒼舒,諡慈,後世以諡爲氏。②春秋時齊宣王封母弟於母鄉爲胡母氏,後分爲慈母氏,又省爲慈氏。③唐置慈州(故治在今山西吉縣),因以爲氏。④朝鮮族姓。
慈姓名人:
慈仁,漢時人,見《漢淆阬碑陰》。慈國璋,清乾隆戊戌進士。
郡望: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