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布尼 姓起源,輸入 布尼bu ni 即可
布尼姓 布尼氏 布尼姓起源 布尼姓名字 布尼姓名人
布尼姓

姓氏布尼
拼音bù ní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布尼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布尼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布尼姓 即可

布尼姓 起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唐朝時期靺鞨族布尼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布尼氏,是古女真的先民之一靺鞨族一部族稱謂,滿語爲Buni Hala,世居佛訥赫村(今吉林敦化)、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布尼氏多冠漢姓爲布氏卜氏、於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布尼姓 分布

布尼氏複姓是典型的女真-滿族姓氏,歷史悠久,至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爲布氏、卜氏、於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安東、敖東爲郡望。

關於古靺鞨族:

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是時,古老的肅慎族迤邐西進,在南者爲勿吉,據夫餘故地;在北者爲黑水靺鞨據有北夫餘故地。據夫餘故地的勿吉,後同夫餘一部分融合,從而形成後來的粟末靺鞨;而另一部分勿吉,與北大餘——豆莫婁融合,從而形成後來的黑水靺鞨。從南北朝中後期直至隋、唐、五代時期,在中國遼寧東部、吉林和黑龍江大部,通古斯人佔了主導地位,是這一時期東北民族的重大變化。生活在這一廣袤地域的室韋、豆莫婁、烏洛侯、肅慎、勿吉諸族,不僅彼此相通,還各自結交中原,這是當時歷史發展的一個總的趨勢。同時,中原王朝對這些民族的分佈情況和生活習俗有了越來越多的瞭解,進而在這些地區先後設立了一系列行政機構,伴隨管理的加強和交往的密切,先進而豐富的以漢族爲主的中原文化,給東北各族的歷史進程以重要而積極的影響。靺鞨族取代了勿吉族的地位,進而稱雄於黑龍江中下游和長白山以東以北地區的。至於勿吉族,依舊還分佈在這一帶森林中,他們就是後來的那些窩集部人。

“靺鞨”之名,初見於史籍《北齊書》。靺鞨,是貊族同音詞,是貊族與貉族融合而成的。古代中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族名的類似情況,還有如真番族、滿番族、滿離族、黃頭室韋族、黃頭女真族、如者室韋族、兀者女真族,回跋族。貊族與貉族,進入東北後逐漸結合成爲新的民族。邑婁取代肅慎,勿吉取代邑婁,取代勿吉,是一條較爲清晰的演進軌跡。從總體來看,這一地區的絕大部分居民,無疑是肅慎族後裔。就居民成分而言,靺鞨族是肅慎族後裔的這一結論,自然也是成立的。所以,在史籍《隋書》中記載:“靺鞨即古之肅慎氏。”這在史籍《唐書》中也記載:“靺鞨,蓋肅慎之地,後魏謂之勿吉。”

在靺鞨族中,大的主體部落有七個:

①白山部:以長白山得名,分佈在松花江發源處;

②粟末部:在長白山之北,分佈在松花江上游的吉林延邊;

③號室部:在拂涅之東,分佈在綏芬河流域的黑龍江依蘭縣;

④伯咄部:在粟末之北,分佈在吉林扶余、榆樹縣、黑龍江雙城、五常縣;

⑤安車骨部:與金國時期的“按出虎”爲一音之轉,分佈在阿什河流域;

⑥拂涅部:在伯咄之東,分佈在牡丹江流域寧安縣;

⑦黑水部:黑水即今黑龍江,分佈在黑龍江中下游南北兩岸。

他們之中,最具實力、最有影響的,是粟末部和黑水部。總的說來,靺鞨諸部的分佈區域,大致是東至於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北鄰室韋。

到了唐朝時期,靺鞨最終形成兩大集團: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分別在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管轄之下。唐朝中葉,安祿山做過平盧節度使,黑水靺鞨、渤海靺鞨,自然也是在他的管轄之下。靺鞨族是在肅慎故地發展起來的,而靺鞨族分佈區域又多肅慎居民,因而社會生產必有地域上傳承特點。靺鞨諸部落的社會經濟,與北魏時的勿吉大略相同。不過,由於靺鞨族部落衆多,分佈極廣,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也不一樣。

靺鞨文化遺址,廣泛分佈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每一處遺址存在有諸多細微的差異,反映了靺鞨各部在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各自特徵。同時也反映了同一勿吉文化和夫餘、沃沮之類不同文化的融合。靺鞨的陶器極富特色,一般爲泥質陶,也有夾砂陶,有手製,也有輪制,陶罐多敞口和侈口,短頸,斜壁深腹,平底,口沿上大多附加堆紋,在頸、肩部往往飾以篦點紋、凸弦紋和水波紋。靺鞨人使用鐵器已很普遍,出土最多的是吉林大海猛遺址、黑龍江中游的靺鞨遺址。大量鐵製武器和生產工具的出土,反映了靺鞨工匠在金屬加工方面的高超技術,也說明靺鞨族是勤勞善戰的民族。不過,靺鞨人還沒有最終擺脫和排斥石器,在遺址中也零星出土了刮削器、石鏃、礪石。在靺鞨人的墓葬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馬骨、豬骨。馬是靺鞨人的騎乘、運載和狩獵工具,豬是他們的重要衣食之源。這表明了靺鞨人的經濟生活,乃是畜牧、農耕和狩獵並存。這也是靺鞨文化所構成的一個基本特徵。

黑龍江下游兩岸的黑水靺鞨,仍以原始的漁獵經濟爲主。有少量的農業,種植粟、麥、稞、還會用米釀酒。豬仍然是主要財富,是區分貧富的標誌。富人死後,要用上百頭豬祭祀,窮人只用幾頭豬了事。黑水靺鞨素以勁健剽悍著稱,習慣於編髮辮,頭上插有雉尾冠飾,綴野豬牙串於脖子和腰間;擅長於步戰,手持一尺二寸長的矢石礱,就是過去肅慎人的“楉矢”遺制;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先挖一個地穴,穴頂支架起木頭,覆蓋上泥土,外形像一個墳丘,這就是他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夏則出隨水草,冬則人處穴中。唐朝在黑水靺鞨設置勃利州、黑水軍、黑水都督府,類似於今天的民族區域自治的做法。地處松花江上游的粟末靺鞨,適宜於農耕,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水平,比其他各部要發達得多。在中原王朝影響下,粟末靺鞨率先跨入階級社會,進而迅速封建化。社會內部的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對鄰居的財富產生了強烈的貪佔慾望,戰爭於是就成了他們的職業。有部分粟末靺鞨南遷,他們的酋帥大多做了唐王朝的官員,而留居故地的大量粟末靺鞨,則成爲後來的“後渤海國”,即唐朝屬下的渤海都督府的主體民族。

契丹民族強盛後,攻滅渤海國,黑水靺鞨服從於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改稱五國部,成爲遼國監領下的鬆散部落聯盟。

布尼姓 郡望

敖東城:即吉林敦化市。敦化歷史悠久,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是唐朝渤海國都城,明清時期稱作敖東城,是滿清皇室發祥地。敦化的名稱源於老城敖東城,亦稱阿克敦城;一說敦化建縣伊始首任知事爲趙敦諴,因此取其名中“敦”字爲縣稱。唐朝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渤海國,附屬於唐王朝,都城設於牡丹江上游北岸(今吉林敦化敖東城遺址)。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渤海國都城北遷(今黑龍江寧安渤海鎮),原都稱舊國。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額穆赫所羅(今額穆鎮)設佐領。清光緒六年(公元1881年)農曆12月26日吉林將軍銘安奏準設置敦化縣,隸吉林府。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爲東南路道轄區。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東南路道改稱延吉道,敦化縣仍屬之。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廢除道制,敦化縣直隸于吉林省。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9月23日日寇侵入敦化,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成立僞敦化縣公署,隸屬於僞吉林省公署。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敦化光復,成立了敦化縣民主政府。10月,劃歸吉合區行政委員會延邊地區行署管轄。11月10日,敦化縣劃歸吉林省永吉地區管轄。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月,成立敦化縣政府。劃歸吉遼省吉東分省管轄。7月,吉東分省撤銷,劃歸吉東專區管轄。將敦化縣北部的黃泥河、黑石、額穆、官地、沙河站等地域劃出,另置額穆縣。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2月15日,將吉東專區劃出琿春等四個縣,另立延邊專區。將吉東專區駐地移敦化,因名吉敦專區。敦化縣隸屬吉敦專區。9月25日,撤銷吉敦、延邊兩個專區,再次組成吉東專區。敦化縣隸屬於吉東專區,下轄六個區。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3月,吉林省政府撤銷額穆縣,其所轄地域仍舊劃歸敦化縣建制。3月27日.吉東專區改爲延邊專區。敦化縣下轄十二個區。6月22日,吉林省政府奉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撤銷吉南、吉北兩個專區,敦化縣從延邊專區劃出,歸省直轄。1949年,成立敦化縣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敦化縣由省直轄劃歸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68年,撤銷敦化縣人民委員會,成立敦化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敦化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敦化縣人民政府。1985年2月2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36號)文件通知,國務院2月11日國函字24號文件批准,撤銷敦化縣,設立敦化市(縣級)。新設立的敦化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目前市場上的所謂“長白參”,實際多爲“敦化人蔘”。

安東府:即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邊歷史悠久,據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及兩千年前的史書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見《左傳》昭公九年,周景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及武王克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延邊漢朝時屬於漢四郡之玄菟郡管轄,唐朝曾屬於安東都護府轄地。元、明時代,延邊地區先後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努爾幹都使司布爾哈圖等衛所。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公元1714年)清政府設琿春協領,琿春協領下設卡倫(哨所)十五處,隸屬於寧古塔副都統。次年始建協領衙門於渾蠢水(琿春河)之北,並開始建城。清鹹豐九年(己未,公元1859年)琿春協領升爲副都統銜協領。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增設琿春副都統,統轄延邊大部分地區。首任副都統依克唐阿繼續在琿春築城,初在今琿春市靖和街東部,俗稱舊城。同年設吉林邊務督辦、琿春招墾局,開放荒圍。清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設琿春廳,轄密江以東之地,治所仍在琿春城。添設吉林省東南路分巡兵備道,琿春廳撫民同知衙門與道臺衙門同城。延邊原是清朝稱之爲“龍興之地”的滿族的發祥地,是八旗之外不許入內的貴族聖地,長時間對外封閉長達近兩百年之久。這是滿人保護自己發源地傳統文化的一項政策。這項政策在當時的時代背景與歷史限制下,有很多的弊病,比如長期的禁閉造成邊疆人煙稀少,在沙俄步步吞併東北的條件下更已成爲邊疆的國防的隱患,於是晚清把該地對外開放了。延邊對外開放後,大量的朝鮮的邊民在政府的聳俑下過界墾荒,引起清廷的反感與擔憂,於是一再敦促朝鮮接回過界邊民,甚至迫使朝鮮簽訂協議接回過界邊民,但由於朝鮮的故意拖延,協議一直沒有執行。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清政府在延吉局子街設延吉廳。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日寇佔領了朝鮮並以朝鮮爲跳板對中國延邊地區頻繁進行侵略活動。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日寇以“保護朝鮮族人”爲名,派軍隊侵入延吉廳轄鎮即朝鮮族人較集中的龍井,並設立了“朝鮮統臨府臨時間島派出所”,進行間諜活動。清政府於8月24日提出抗議,8月26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派新軍督練處監督吳祿禎前往調查,他事後寫出了《延吉邊務報告》,繪製了《延吉邊務專圖》,科學地論證了朝鮮族人所稱的“間島”是中國神聖領土。清宣統元年農曆7月20日(己酉,公元1909年9月4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定圖們江爲中朝兩國國界,清政府同意開放龍井村,局子街、頭道溝、百草溝等四處爲商埠,延吉地方的朝鮮族人歸中國地方管理。該《條款》簽訂兩個月後,日本撤出統監府派出所及其文武人員,在上述所開商埠地設立日本領事館。事後清政府爲了加強對延邊地區的管理,將設在局子街的延吉廳提升爲“延吉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延吉府改爲延吉縣,仍駐局子街。民國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9月18日日寇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從此,東北陷入了日僞統治時期。東北淪陷時期,延吉市稱謂“間島市”,成爲僞間島省省會。日寇侵佔東北以後,採取了極其險惡的“以鮮治華”策略,制訂出“朝鮮族人移民計劃”,將大批朝鮮族人強制移居東北各地。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8月僞滿政府和朝鮮總督府共同制訂《在滿朝鮮族人指導綱要》,議定每年從朝鮮移民一萬戶,並決定把朝鮮移民作爲滿洲國國民的“構成分子”。這些強制移民被安排在集團部落受到嚴密的“統制”。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8月日寇投降後,8月18日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延邊分遣隊進駐延吉,僞“間島省”軍政機關隨之崩潰,延邊地區獲得解放。8月20日組成了“間島臨時政府”,9月下旬中共中央東北局設立吉合區行政委員會,下轄延邊等五個地區,各地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延邊地區轄延吉、琿春、敦化、和龍、汪清、安圖、額穆七個縣。11月20日將“間島臨時政府”改爲延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於吉林省政府。公署駐地龍井、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安圖、額穆六個縣。將原“間島市”改爲延吉縣轄延吉市。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吉林省、遼北省(部分)合併,成立吉遼省,下設四個分省,將延邊地區改爲吉東分省,駐延吉街,增轄敦化、蛟河兩個縣。5月吉遼軍區(即東滿軍區)撤出長春和吉林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撤銷吉遼省委,成立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7月11日撤銷四個分省,7月13日將吉林省行政區域劃分爲三個專區,延邊併入吉東專區。吉東專區公署駐延吉,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敦化、額穆、蛟河、安圖八個縣。8月吉林省政府隨部隊轉移到延吉。不久吉林省政府與延邊地區公署合併辦公。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2月15日吉林省政府發佈第8號訓令,將吉東專區劃出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四個縣,成立延邊專區,駐延吉。4月1日將吉東專區改爲吉敦專區。9月25日中共吉林省委決定:撤銷吉敦、延邊兩個專區,再組成吉東專區,專員公署駐敦化縣,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安圖、敦化、額穆、蛟河八個縣。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3月成立延邊專員公署,1952年9月3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撤消延邊專員公署,成立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1955年12月改爲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一市五縣。1958年,敦化縣劃歸延邊。1965年設立圖們市。1985、1987、1993年,敦化、龍井、琿春、和龍分別撤縣改市。現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延吉、圖們、敦化、琿春、龍井、和龍六市和汪清、安圖兩縣,首府設在延吉市。1950年設延邊專區,專署駐延吉縣。轄延吉(駐龍井鎮)、汪清、琿春、和龍、安圖(駐明月溝)等五縣。1952年9月3日延邊專區改設延邊朝鮮族自治區,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延吉縣延吉市。1953年延吉市由原延吉縣轄市改爲自治區轄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區轄一市五縣。1955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改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延吉市,轄延吉市及延吉(駐龍井鎮)、汪清、琿春、和龍、安圖(駐明月溝)等五縣。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敦化縣劃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一市六縣。1965年以延吉縣的圖們鎮轄區和汪清縣的石峴鎮部分轄區設立圖們市,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領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兩市六縣。1971年安圖縣駐地由明月溝遷松江鎮。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延吉、圖們兩市及延吉(駐龍井鎮)、汪清、琿春、和龍、安圖(駐松江鎮)、敦化六縣。1980年2月撤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1983年4月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72號文件通知,根據國務院3月24日[國函字43號]文件批准,將延吉縣更名爲龍井縣,縣政府駐龍井鎮。1983年8月2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圖縣政府駐地由松江鎮遷至明月鎮。1985年2月2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36號文件”通知,國務院2月11日“國函字24號”文件批准,撤銷敦化縣,設立敦化市(縣級),以原敦化縣的行政區域爲敦化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敦化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8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三個市:延吉市、圖們市、敦化市;五個縣:龍井縣、琿春縣、和龍縣、汪清縣、安圖縣。1988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10號]、[吉政函l1l號]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5月25日[民行批4號]、[民行批5號]文件批覆,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琿春縣、龍井縣,設立琿春市(縣級)、龍井市(縣級)。以原行政區域爲設市後的行政區域。琿春市、龍井市設立後,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91年4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琿春市涼水鎮劃歸圖們市管轄,1991年10月2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圖們市石硯鎮牡丹村和永昌村的滿臺城村民小組劃歸汪清縣新興鄉管轄。11月3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龍井市三道灣鄉和八道鄉的勞動、五鳳兩村劃歸延吉市管轄。1993年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300號]文件通知:7月5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38號]文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和龍縣,設立和龍市(縣級),以原和龍縣的行政區域爲和龍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和龍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9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六個市兩個縣。2002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六個市、兩個縣,二十三個街道辦事處、五十二個鎮、十九個鄉、兩個民族鄉。

布尼姓 堂號

敖東城:即吉林敦化市。敦化歷史悠久,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是唐朝渤海國都城,明清時期稱作敖東城,是滿清皇室發祥地。敦化的名稱源於老城敖東城,亦稱阿克敦城;一說敦化建縣伊始首任知事爲趙敦諴,因此取其名中“敦”字爲縣稱。唐朝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渤海國,附屬於唐王朝,都城設於牡丹江上游北岸(今吉林敦化敖東城遺址)。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渤海國都城北遷(今黑龍江寧安渤海鎮),原都稱舊國。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額穆赫所羅(今額穆鎮)設佐領。清光緒六年(公元1881年)農曆12月26日吉林將軍銘安奏準設置敦化縣,隸吉林府。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爲東南路道轄區。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東南路道改稱延吉道,敦化縣仍屬之。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廢除道制,敦化縣直隸于吉林省。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9月23日日寇侵入敦化,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成立僞敦化縣公署,隸屬於僞吉林省公署。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敦化光復,成立了敦化縣民主政府。10月,劃歸吉合區行政委員會延邊地區行署管轄。11月10日,敦化縣劃歸吉林省永吉地區管轄。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月,成立敦化縣政府。劃歸吉遼省吉東分省管轄。7月,吉東分省撤銷,劃歸吉東專區管轄。將敦化縣北部的黃泥河、黑石、額穆、官地、沙河站等地域劃出,另置額穆縣。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2月15日,將吉東專區劃出琿春等四個縣,另立延邊專區。將吉東專區駐地移敦化,因名吉敦專區。敦化縣隸屬吉敦專區。9月25日,撤銷吉敦、延邊兩個專區,再次組成吉東專區。敦化縣隸屬於吉東專區,下轄六個區。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3月,吉林省政府撤銷額穆縣,其所轄地域仍舊劃歸敦化縣建制。3月27日.吉東專區改爲延邊專區。敦化縣下轄十二個區。6月22日,吉林省政府奉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撤銷吉南、吉北兩個專區,敦化縣從延邊專區劃出,歸省直轄。1949年,成立敦化縣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敦化縣由省直轄劃歸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68年,撤銷敦化縣人民委員會,成立敦化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敦化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敦化縣人民政府。1985年2月2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36號)文件通知,國務院2月11日國函字24號文件批准,撤銷敦化縣,設立敦化市(縣級)。新設立的敦化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目前市場上的所謂“長白參”,實際多爲“敦化人蔘”。

安東府:即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邊歷史悠久,據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及兩千年前的史書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見《左傳》昭公九年,周景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及武王克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延邊漢朝時屬於漢四郡之玄菟郡管轄,唐朝曾屬於安東都護府轄地。元、明時代,延邊地區先後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努爾幹都使司布爾哈圖等衛所。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公元1714年)清政府設琿春協領,琿春協領下設卡倫(哨所)十五處,隸屬於寧古塔副都統。次年始建協領衙門於渾蠢水(琿春河)之北,並開始建城。清鹹豐九年(己未,公元1859年)琿春協領升爲副都統銜協領。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增設琿春副都統,統轄延邊大部分地區。首任副都統依克唐阿繼續在琿春築城,初在今琿春市靖和街東部,俗稱舊城。同年設吉林邊務督辦、琿春招墾局,開放荒圍。清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設琿春廳,轄密江以東之地,治所仍在琿春城。添設吉林省東南路分巡兵備道,琿春廳撫民同知衙門與道臺衙門同城。延邊原是清朝稱之爲“龍興之地”的滿族的發祥地,是八旗之外不許入內的貴族聖地,長時間對外封閉長達近兩百年之久。這是滿人保護自己發源地傳統文化的一項政策。這項政策在當時的時代背景與歷史限制下,有很多的弊病,比如長期的禁閉造成邊疆人煙稀少,在沙俄步步吞併東北的條件下更已成爲邊疆的國防的隱患,於是晚清把該地對外開放了。延邊對外開放後,大量的朝鮮的邊民在政府的聳俑下過界墾荒,引起清廷的反感與擔憂,於是一再敦促朝鮮接回過界邊民,甚至迫使朝鮮簽訂協議接回過界邊民,但由於朝鮮的故意拖延,協議一直沒有執行。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清政府在延吉局子街設延吉廳。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日寇佔領了朝鮮並以朝鮮爲跳板對中國延邊地區頻繁進行侵略活動。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日寇以“保護朝鮮族人”爲名,派軍隊侵入延吉廳轄鎮即朝鮮族人較集中的龍井,並設立了“朝鮮統臨府臨時間島派出所”,進行間諜活動。清政府於8月24日提出抗議,8月26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派新軍督練處監督吳祿禎前往調查,他事後寫出了《延吉邊務報告》,繪製了《延吉邊務專圖》,科學地論證了朝鮮族人所稱的“間島”是中國神聖領土。清宣統元年農曆7月20日(己酉,公元1909年9月4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定圖們江爲中朝兩國國界,清政府同意開放龍井村,局子街、頭道溝、百草溝等四處爲商埠,延吉地方的朝鮮族人歸中國地方管理。該《條款》簽訂兩個月後,日本撤出統監府派出所及其文武人員,在上述所開商埠地設立日本領事館。事後清政府爲了加強對延邊地區的管理,將設在局子街的延吉廳提升爲“延吉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延吉府改爲延吉縣,仍駐局子街。民國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9月18日日寇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從此,東北陷入了日僞統治時期。東北淪陷時期,延吉市稱謂“間島市”,成爲僞間島省省會。日寇侵佔東北以後,採取了極其險惡的“以鮮治華”策略,制訂出“朝鮮族人移民計劃”,將大批朝鮮族人強制移居東北各地。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8月僞滿政府和朝鮮總督府共同制訂《在滿朝鮮族人指導綱要》,議定每年從朝鮮移民一萬戶,並決定把朝鮮移民作爲滿洲國國民的“構成分子”。這些強制移民被安排在集團部落受到嚴密的“統制”。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8月日寇投降後,8月18日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延邊分遣隊進駐延吉,僞“間島省”軍政機關隨之崩潰,延邊地區獲得解放。8月20日組成了“間島臨時政府”,9月下旬中共中央東北局設立吉合區行政委員會,下轄延邊等五個地區,各地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延邊地區轄延吉、琿春、敦化、和龍、汪清、安圖、額穆七個縣。11月20日將“間島臨時政府”改爲延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於吉林省政府。公署駐地龍井、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安圖、額穆六個縣。將原“間島市”改爲延吉縣轄延吉市。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吉林省、遼北省(部分)合併,成立吉遼省,下設四個分省,將延邊地區改爲吉東分省,駐延吉街,增轄敦化、蛟河兩個縣。5月吉遼軍區(即東滿軍區)撤出長春和吉林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撤銷吉遼省委,成立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7月11日撤銷四個分省,7月13日將吉林省行政區域劃分爲三個專區,延邊併入吉東專區。吉東專區公署駐延吉,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敦化、額穆、蛟河、安圖八個縣。8月吉林省政府隨部隊轉移到延吉。不久吉林省政府與延邊地區公署合併辦公。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2月15日吉林省政府發佈第8號訓令,將吉東專區劃出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四個縣,成立延邊專區,駐延吉。4月1日將吉東專區改爲吉敦專區。9月25日中共吉林省委決定:撤銷吉敦、延邊兩個專區,再組成吉東專區,專員公署駐敦化縣,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安圖、敦化、額穆、蛟河八個縣。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3月成立延邊專員公署,1952年9月3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撤消延邊專員公署,成立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1955年12月改爲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一市五縣。1958年,敦化縣劃歸延邊。1965年設立圖們市。1985、1987、1993年,敦化、龍井、琿春、和龍分別撤縣改市。現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延吉、圖們、敦化、琿春、龍井、和龍六市和汪清、安圖兩縣,首府設在延吉市。1950年設延邊專區,專署駐延吉縣。轄延吉(駐龍井鎮)、汪清、琿春、和龍、安圖(駐明月溝)等五縣。1952年9月3日延邊專區改設延邊朝鮮族自治區,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延吉縣延吉市。1953年延吉市由原延吉縣轄市改爲自治區轄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區轄一市五縣。1955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改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延吉市,轄延吉市及延吉(駐龍井鎮)、汪清、琿春、和龍、安圖(駐明月溝)等五縣。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敦化縣劃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一市六縣。1965年以延吉縣的圖們鎮轄區和汪清縣的石峴鎮部分轄區設立圖們市,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領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兩市六縣。1971年安圖縣駐地由明月溝遷松江鎮。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延吉、圖們兩市及延吉(駐龍井鎮)、汪清、琿春、和龍、安圖(駐松江鎮)、敦化六縣。1980年2月撤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1983年4月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72號文件通知,根據國務院3月24日[國函字43號]文件批准,將延吉縣更名爲龍井縣,縣政府駐龍井鎮。1983年8月2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圖縣政府駐地由松江鎮遷至明月鎮。1985年2月2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36號文件”通知,國務院2月11日“國函字24號”文件批准,撤銷敦化縣,設立敦化市(縣級),以原敦化縣的行政區域爲敦化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敦化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8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三個市:延吉市、圖們市、敦化市;五個縣:龍井縣、琿春縣、和龍縣、汪清縣、安圖縣。1988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10號]、[吉政函l1l號]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5月25日[民行批4號]、[民行批5號]文件批覆,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琿春縣、龍井縣,設立琿春市(縣級)、龍井市(縣級)。以原行政區域爲設市後的行政區域。琿春市、龍井市設立後,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91年4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琿春市涼水鎮劃歸圖們市管轄,1991年10月2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圖們市石硯鎮牡丹村和永昌村的滿臺城村民小組劃歸汪清縣新興鄉管轄。11月3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龍井市三道灣鄉和八道鄉的勞動、五鳳兩村劃歸延吉市管轄。1993年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300號]文件通知:7月5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38號]文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和龍縣,設立和龍市(縣級),以原和龍縣的行政區域爲和龍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和龍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9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六個市兩個縣。2002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六個市、兩個縣,二十三個街道辦事處、五十二個鎮、十九個鄉、兩個民族鄉。

布尼姓 姓氏源流

壹、布尼bù ní

少數民族姓氏。

1、現行滿族姓氏。今河北之圍場有分佈,其先散處佛納赫村。其地在今鏡泊湖東,爲清代滿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載。後或改爲單字姓“布”、“下”。見《滿族姓氏錄》。

2、普米族姓氏。雲南之寧蒗有分佈,出自“熊一扛尼”姓,本家族名,或以代姓。見《中國人的姓名·普米族》。

貳、布尼

布尼姓分布:河北承德有此姓。

布尼姓起源:清滿洲八旗姓。凡二派,出佛納赫村、公額理等地。

布尼姓名人:

清鑲黃旗滿洲前鋒烘可之妻爲布尼氏。

變化:後改爲布、卜二氏。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