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wan 即可
宛姓 宛氏 宛姓起源 宛姓名字 宛姓名人
宛姓

姓氏
拼音wǎnyuàn
人口約 3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557 位。
位於蹇姓 之後,稅姓 之前。

宛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5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宛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宛姓 即可

宛姓 起源

宛姓主要源自:風姓姬姓羋姓

宛姓宛姓起源一

源於風姓,出自上古時期伏羲之師宛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傳說,在遠古時期,伏羲氏的老師就叫作宛華,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宛氏,姓氏讀音作wǎn(ㄨㄢˇ)。

宛姓宛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時期黃帝之臣宛朐,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上古時期,黃帝有大臣叫宛朐,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宛氏,姓氏讀音作wǎn(ㄨㄢˇ)。

宛姓宛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公孫宛春,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左傳》中的記載:“宛,姓;鄭大夫宛射犬,衛大夫宛春。”宛春,公孫氏,生卒年待考,實際上也是鄭國人,春秋時期在楚國爲大夫,與楚國令尹子玉是同時代人,以正直、賢仁著稱。

在周襄王姬鄭二十年(楚成王羋頵四十年,晉文公姬重耳五年,公元前632年),當時公孫宛春在楚國擔任大夫,在晉、楚之間爆發“城濮之戰”前夕,作爲使臣被令尹子玉派遣至晉國傳達楚國的要求,結果晉國的中軍主帥先軫(原軫)建議把公孫宛春當作人質扣押起來,以激怒楚國。晉文公覺得此計大妙,遂將公孫宛春拘禁在衛國。後來公孫宛春竟然成了衛國的大夫。在著名的西漢學者劉向所著《新序》一書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記載:“衛靈公以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役,鞏傷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隅有社,是禦寒。今民衣弊不補,履決不苴。君則不寒,民誠寒矣。’公曰:‘善!’令罷役”當年,衛靈公姬元在周景王姬貴十一年(衛靈公姬元元年,公元前534年)即位後,要在天寒地凍的冬天開挖一座巨大的人工湖,以供自己遊樂。大夫公孫宛春就在一旁勸阻道:“冷天動工,恐怕做工的百姓們受不了啊。”衛靈公感到詫異,問道:“外邊的天氣冷嗎?寡人怎沒覺得?”公孫宛春認真地說:“您自己裹着狐皮大衣,墊着熊皮褥子,宮殿牆角各處又有爐火,當然感覺不到寒冷。而如今國內百姓們衣服破了沒布補,鞋底裂了沒草墊。您雖然感覺不到冷,可百姓真的是感到很寒冷啊!”衛靈公聽了公孫宛春的勸阻後從善如流,取消了開挖人工湖的計劃。

在公孫宛春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史亦稱宛氏正宗,與後世公孫宛射犬所衍之宛氏同宗同源。

宛姓宛姓起源四

源於地名,出自西周初期申伯之國宛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據史籍《一統志》記載:“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爲韓宛邑,秦爲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宛邑,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在西周初期爲周宣王的舅父申侯的封國。春秋時期,宛邑先屬晉國,後屬楚國。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宛邑屬於韓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其地設置了宛縣,明朝時期屬於南陽府。

春秋後期的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齊桓公姜小白聯盟宋、陳、鄭諸國,開始春秋稱霸。此時楚國國君文王熊貲亦想稱霸春秋,也不示弱,在第二年即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98年),爲了徹底打通北入中原的戰略通道,與齊桓公抗衡,遂出大軍進攻鄧國,一舉滅掉了鄧國。史籍中雖無楚國滅申國的具體時間記載,但從史書記載的“伐申過鄧”來看,攻申國必然要經過鄧國。楚文王引兵過鄧國時,鄧國有三位明智的大夫勸說鄧候乘機殺死楚文王,以免將來之險。但鄧侯認爲楚文王是自己的女婿,因而未從,並按正規的禮儀接待了楚文王。此後,楚文王繼續北上,攻滅了申國,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個異姓國,將申國變成了楚國的一個大縣。此時,鄧國雖倖存,但已若釜底遊魚。果不其然,楚文王在領兵勝利掌鼓迴歸時,可不管什麼翁婿之情,順帶滅了鄧國。

楚文王滅申國之後,宛邑之地亦隨之歸於楚國,其住民有以原邑名稱謂爲姓氏者,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yuān(ㄩㄢ)。

宛姓宛姓起源五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春秋時期,楚國有羋姓別支郄氏貴族,楚國滅申國後,就將郄氏貴族封於申地宛邑(今河南南陽),該支郄氏的後代中就有人以封邑名稱爲姓氏,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yuān(ㄩㄢ)。

宛姓宛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萬旒哈氏,滿語爲Wanlioha Hala,世居清河(今遼寧本溪清河流城),清雍正元年由包衣抬入正黃旗,后冠漢姓爲宛氏、萬氏等。

⑵.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創建金國之後成爲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謂“王甲部”,滿語爲Wanggiya Hala,以部爲氏,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爲宛氏、完氏、顏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甲氏等;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人加入元籍者,與滿族完顏氏同宗同源。

滿族宛氏的姓氏讀音皆作wǎn(ㄨㄢˇ)。

宛姓 分布

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六十三位,以南陽、清河爲郡望。

今陝西省的寶雞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廬江縣、巢湖市無爲縣、寧國縣、池洲市、梅山縣、宣城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山東省的聊城市、臨清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公主嶺市,江蘇省的南京市、豐縣、淮安市、蘇州市、常州市、揚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四川省的洪雅縣、九寨溝縣、雷波縣、宜賓市、樂至縣、樂山市,湖南省的新寧縣、嶽陽市,河南的漯河市、河南省的開封市、平頂山市,遼寧省的大連市、鞍山市、瀋陽市、海城市、錦州市凌海區,湖北省的武漢市、黃梅縣、黃陂縣,江西省的九江市湖口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廣東省的廣州市花都區,甘肅省的蘭州市,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臺灣省等地,均有宛氏族人分佈。

宛姓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爲衛國之邑,後爲齊國所佔,成爲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爲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爲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爲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爲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爲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由邢臺市管轄。但要注意的是,滿族宛氏的清河郡望,非爲邢臺,而是指今遼寧省本溪市境內的清河流城。

宛姓 堂號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爲衛國之邑,後爲齊國所佔,成爲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爲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爲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爲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爲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爲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由邢臺市管轄。但要注意的是,滿族宛氏的清河郡望,非爲邢臺,而是指今遼寧省本溪市境內的清河流城。

宛姓 姓氏源流

壹、wǎ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遼寧之清原、建平,山西之大同,陝西之韓城,甘肅之徽縣,湖北之老河口,福建之清流,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回族、傣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據《姓氏尋源》注其源:

1、“伏羲師有宛華,黃帝時有宛朐,此宛姓之始。”(2)“楚之宛,郤氏之別也。”(3)“春秋時,齊、楚、晉、鄭皆有宛氏。”春秋時楚有宛春,大夫;明代有宛嘉祥,嘉靖舉人,官知縣。

貳、yuàn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苑”曰:“亦作‘宛’。《狀》雲:商武丁子先(按:或作‘文’)受封於苑,因以爲氏。”則“宛”與“苑”本同姓,後乃分氏。此當系出子姓。

2、《姓氏詞典》注引《姓氏尋源》雲:“伏羲師有宛華;黃帝時有宛朐,此宛姓之始。”(3)又云:“楚之宛,郤氏之別也。”郤氏本晉公族,此當系出姬姓。

4、又云:“春秋時齊、楚、晉、鄭皆有宛氏。”(按:《中文大字典》注“苑”引《尚友錄》則雲:“苑,亦作‘宛’,音怨,非。”今多音wǎn,爲現行姓氏。)春秋時楚有宛春,爲大夫;明代有宛嘉祥,思南知府。

三、

宛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宛姓起源:①相傳伏羲帝之師有宛華,黃帝時有宛朐,此宛姓之始,見《姓氏尋源》。然,一說宛邑爲地名,在今山東荷澤西。 ②春秋時魏大夫食採於宛,後因邑爲氏。③宛,古國名,與苑同,當以國爲氏。一說即宛丘爲古時陳國之都,在今河南淮陽東南。④春秋時齊、晉、鄭等國均有此姓。⑤春秋時楚之宛姓,系郤氏之別。⑥回、滿等民族均有此姓。

宛姓名人:

宛春,春秋時楚大夫。

郡望:下邳、南陽。

宛姓 歷史名人

宛姓古代名人

宛射犬春秋時期(生卒年待考),鄭國人。著名鄭國大夫,宛氏鼻祖之一。

宛春春秋時期(生卒年待考),鄭國人。著名衛國大夫,宛氏鼻祖之一。

宛嘉祥明朝(生卒年待考),廬陵人。著名官吏。舉人,官思南府知府,爲政有良策,政績卓著,百姓立碑頌之。

宛姓近代名人

宛吉斌(公元1923~今),滿族,天津人。著名醫藥學專家。

宛希儼(1903-1928),又名宛畏如。湖北黃梅人。幼時隨父就讀,14歲入武昌啓黃中學,被推任校學生會主席,結識惲代英、陳潭秋等。1919年北京五四運動爆發後,回黃梅召集旅外學生組織縣學生聯合會,開展愛國運動。1921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5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爲青年團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與旅寧同學吳致民、李子芬等在假期回黃梅,組織學生會,創辦《黃梅》月刊,開辦暑期補習班,發展黨團員,建立了黃梅縣的黨團組織。1924年3月任青年團南京地委出版委員,領導成立進步青年組織合作社等。1925年1月中共南京支部成立,被推爲第一任支部書記。參加國共合作,參與組建國民黨南京市黨部。5月被中共上海地委指派爲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擔任省黨部青年部部長。參加了上海五卅運動,6月4日領導組織南京萬餘學生集會聲援,隨後發動下關工廠工人罷工,是南京五卅運動時期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主要領導人。1926年1月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調任中共漢口地方執行委員會宣傳部部長,兼任《楚光日報》主編,協助董必武領導開展工農運動,發動羣衆策應北伐軍進佔漢口。同年夏冬兩次主持召開國民黨漢口市黨員代表大會,均任執行主席,並被選爲市黨部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北伐軍佔領武漢後兼任中央軍委機要處主任祕書及警衛團政治指導員。1927年上半年主編漢口《民國日報》,支持工農運動和革命羣衆團體的反帝鬥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擔任武漢新聞記者協會領導工作。大革命失敗後,奉命率中共中央機關部分人員和警衛團部分戰士赴九江轉南昌,擔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協助省委書記陳潭秋同黃道等動員組織各級黨團組織及革命團體,積極作好配合南昌起義的準備工作。南昌起義後奉命留在南昌堅持黨的地下鬥爭,參與領導全省黨組織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積極部署組織發動各地秋收暴動。1928年1月被派往贛南,不久擔任中共贛南特委書記,領導發動贛南各縣農民武裝起義。不久特委機關遭破壞被捕,4月4日在贛州衛府裏英勇就義。

宛希先(1906-1930),湖北黃梅人。1912年起讀私塾。1923年入本縣八角亭高等小學,1924年在學校參加革命活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秋到武漢,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在第五連當班長,後升至連長。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一營黨代表。10月在郡縣水口花池樓協助毛澤東主持了秋收起義後第一批新黨員入黨儀式。後任一團政治部主任,曾率部兩克茶陵,參與創建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1928年春任紅四軍十師黨代表、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參與開闢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同年6月,率部參加襲佔高隴的戰鬥。7月任北路行動委員會書記,參與指揮永新困敵的戰鬥。10月主持在茨坪舉辦的黨團訓練班。1929年初紅四軍向贛南閩西進軍後,奉命留守井岡山,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常委,主持特委工作。他深入各地巡視和指導工作,健全和擴大黨的組織,加強對羣衆日常政治鬥爭和經濟鬥爭的領導。後曾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1930年2月24日,在江西永新縣大灣被當作“AB團分子”錯殺。

宛旦平(1900-1930),原名宛明洲,又名宛運遊。湖南新寧人。1922年秋考入長沙嶽雲中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結識毛澤東、何叔衡、夏明翰等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考入廣州黃埔軍官學校第二期,學習刻苦,成績優異。1925年2月參加第一次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徵作戰。3月初同盧德銘一起調往海豐縣幫助組織訓練農民自衛軍。9月畢業後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任參謀。1926年秋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春擔任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二團一營營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奉命率營參加保衛武漢的任務。5月中旬在師長葉挺直接指揮下,率全營迎擊叛軍夏鬥寅部,攻佔紙坊車站,協同兄弟部隊打敗叛軍,其間曾任代理團長。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同年秋率部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五團參謀長兼一營營長,參加南下廣東作戰。10月在揭陽戰鬥中被俘,轉押於長沙監獄,後被其兄保釋出獄。1928年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夏被派往廣西南寧從事兵運工作,在教導總隊建立和發展中共組織。同年12月上旬披派到龍州進行武裝起義前的準備工作,任左江督辦署警備隊營長,積極協助俞作豫改造警備隊。不久擔任討蔣南路軍第一軍二旅參謀長兼二團團長。1930年2月1日率所部參加龍州起義。中國紅軍第八軍正式成立後,任軍參謀長兼第二縱隊司令員,並任紅八軍軍事委員會委員。不久率部隨軍東進南寧,途中奉命率兩個連回師寧明、龍州擊潰叛軍,3月20日龍州突遭桂系軍閥部隊襲擊,他率縱隊在白沙街、鐵橋頭與敵軍展開激戰,爾後指揮一個營扼守鐵橋掩護軍部撤出龍州突圍轉移,當日晚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宛姓 相關姓氏

宛恩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