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呼
拼音hū
人口約 7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483 位。
位於桓姓 之後,哈姓 之前。
呼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8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76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84 |
1995年 | 398 | 1987年 | 342 | 1982年 | 319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呼姓 起源
呼姓呼姓起源一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代匈奴族呼衍兒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爲呼延氏”。在史籍《漢書》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族名稱爲姓氏,稱呼衍兒氏,爲古代匈奴族四大貴族姓氏之一,即呼延兒氏、卜氏、蘭氏、喬氏。從東漢末期及魏、晉、南北朝、唐、宋朝時期,呼衍部逐漸遷入中原,後隨漢族習慣,改爲漢字複姓呼延氏,逐漸融入漢族。
後來,有一部分呼延氏族人因避封建王朝之禍難,逃遷到陝西地區(一說逃往北國投親避難),省文簡化爲單姓呼氏,世代相傳至今。
呼姓呼姓起源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代鮮卑族呼衍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漢書》的記載,呼延爲古代鮮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學者顏師古的註釋,即今天所稱的呼延氏。後鮮卑呼延氏族人有省文簡化爲單姓呼氏者。
呼延氏有部分族人融於回回民族,故回族中亦有呼氏,主要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
呼姓呼姓起源三
源於滿族,出自古代女真族呼倫覺羅部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呼倫覺羅氏,滿語爲Hulegiolo Hala。呼倫,滿語爲“十小鬥糧”之意,是善於務農的覺羅。世居黑龍江、葉赫(今吉林梨樹)、輝發(今吉林輝南)等地,後改漢字單姓爲呼氏、趙氏。
②滿族瑚呼氏,滿語爲Huhu Hala,瑚呼滿語爲“酒麴”之意,世居虎爾哈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後改漢字單姓爲呼氏。
呼姓呼姓起源四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古代達斡爾族達呼哩部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達呼哩氏,世居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亦用其姓氏,後改漢字單姓爲呼氏。
呼姓呼姓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八旗通志》記載:
①蒙古族呼吉雅氏,蒙語爲“兒子的命運”之意,其漢姓有爲呼氏者。
②蒙古族呼克蘇勒氏,蒙語爲“祭祀司儀”之意,其漢姓有爲呼氏、傅氏者。
③蒙古族呼勒都氏,蒙語爲“凍”之意,據說是奧矣·毛都氏的一個分支,其漢姓有爲呼氏、傅氏者。
④蒙古族呼和淖如得氏,蒙語爲“青色的湖”之意,其漢姓有爲呼氏、何氏、和氏者。
⑤蒙古族呼和紹布氏,蒙語爲“青色的大鳥”之意,其漢姓有爲呼氏、和氏、傅氏者。
⑥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蒙語爲“冰雪中的雄鷹”之意,其漢姓有爲呼氏、胡氏、董氏者。
⑦蒙古族呼熱特氏,亦稱呼熱圖氏,蒙語爲“長壽”之意,其漢姓有爲呼氏、袁氏者。
呼姓呼姓起源六
源於傳說,出自遠古時代賢人呼子先,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在史籍《列仙傳》中記載:“有仙人呼子先。”在其後裔子孫以及門人弟子中,有以先祖名號爲姓氏者,稱呼子氏、子先氏,後呼子氏省文簡改爲單姓呼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呼姓 分布
呼氏原來是匈奴族人呼衍兒氏,在漢朝初期到中原,至今已經有兩千餘年的歷史。至於誰是第一個改姓呼延氏的,則已經無從考證清楚的了。頭一位揚名於歷史記載的呼延姓人士是南北朝時期前趙國的呼延謨,後在宋朝時期亦有著名的大將軍呼延贊。南匈奴貴族改姓,並不止劉宣一族,似乎是普遍的現象。據史籍《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據史籍《漢書·匈奴傳》、《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異姓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爲國中名族。”據史籍《晉書·北狄·匈奴傳》記載“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蘭氏、喬氏。”南匈奴貴姓“呼衍氏”改爲“呼延氏”,“須卜氏”改爲“卜氏”,“丘林氏”改爲“喬氏”,大約都在魏晉時代。
南匈奴貴族呼延氏與屠各劉氏保持了密切的關係。據史籍《晉書·劉元海載記》有劉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龍門祈子的故事。說明至遲在曹魏齊王芳時,劉豹已同南匈奴貴姓呼延氏聯姻。不論劉豹是不是劉淵之父,也不論劉豹是南匈奴還是屠各,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南匈奴貴族呼延氏,加入了與屠各首領劉氏的聯盟。劉淵起兵之際,其部將大臣中多有呼延氏人物,就是有力的證明。據著名學者姚薇元(1905~1985年,安徽繁昌人)所著的《北朝胡姓考》一書記載,漢趙國呼延氏顯貴,除劉淵之妻呼延氏外,又有大司空呼延翼、宗正呼延攸、劉聰妻呼延氏、劉聰將呼延顥、呼延朗、大司空呼延宴、衛軍呼延瑜、輔威呼延清、劉曜鎮東將軍呼延謨、冠軍將軍呼延那雞等。
呼延複姓的族人多在山西,不過,其中有一支遷到陝西后改姓單字“呼”氏。呼氏有部分族人後來在元朝初期融於回回民族,故回族中亦有呼氏,主要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
呼姓 郡望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時期再置安定縣,併爲郡治。東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大金國時期爲甘肅省涇川縣,爲涇州治所。另外,蒙古曾以陝西安定堡爲安定縣,後爲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新蔡郡:原爲周朝時期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爲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50~306年)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北齊時期改爲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爲蔡州。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朝的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初名趙匡義,後改趙光義,即位後改趙炅)太平興國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呼姓 堂號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時期再置安定縣,併爲郡治。東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大金國時期爲甘肅省涇川縣,爲涇州治所。另外,蒙古曾以陝西安定堡爲安定縣,後爲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新蔡郡:原爲周朝時期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爲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50~306年)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北齊時期改爲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爲蔡州。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朝的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初名趙匡義,後改趙光義,即位後改趙炅)太平興國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呼姓 姓氏源流
壹、呼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邑、昌樂、東平、平度,遼寧之清原,河北之黃驊、樂亭,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甘肅之永登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列仙傳》注云:“漢有漢中卜師呼子先。呼(姓)當爲其後。”(2)又注:“今陝西有呼姓,爲呼延氏所改。”(按:《中國姓氏大全》稱:(呼姓)“爲呼付、呼盧、呼延氏所改。”)(3)《續通志·氏族略·遼·屬國之姓》載有“夏人呼珍”,是西夏党項人亦有呼姓。
貳、呼
呼姓分布:分佈很廣,但人數不多。山西多呼姓,約佔全國漢族呼姓人口36%。
呼姓起源:①漢時漢中有卜師呼子先,見《列仙傳》。呼氏當爲其後。②呼延氏後有改單姓呼氏者。③西夏人姓。④滿族姓。
呼姓名人:
呼文瞻,明時山東人,洪武中崑山知縣。
郡望:南昌。
變化:一作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