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zhuan 即可
傳姓 傳氏 傳姓起源 傳姓名字 傳姓名人
傳姓

姓氏傳〔 傳 〕
拼音zhuàn
人口約 5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917 位。
位於娘姓 之後,定姓 之前。

傳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91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傳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傳姓 即可

傳姓 起源

傳姓主要源自:姬姓

傳姓傳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南北朝時期佛教大師龐傳翕,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記載,龐氏出自周文王之子畢公高之後,因支庶后羿被封於龐邑(今河南南陽),因此其後世子孫以邑爲氏,稱龐氏。中國佛教禪宗史料記載:西天維摩詰菩薩名叫曇摩留支,傳第二世毗金耶無垢、第三世賢行、第四世雨室、第五世彌勒、第六世傳翕——世人稱傳大士。這是達摩禪學一脈。龐氏一族傳至龐傳翕,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年),原來只是個小漁夫,他天質淳和,與鄉親一起捕魚時常懷慈悲之心,把魚具沉入水中,說:“魚啊,魚啊,願走便走,願留就留!”人們都認爲他這樣做蠢得很。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十一年(公元513年),龐傳翕十六歲,與畱氏成婚,生下普建、普成二子。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二十四歲時,遇梵僧嵩頭陀,有所感悟,於是在松山下雙壽樹間結庵而居,自號“雙林當來下生善慧大士”,從此被人們稱爲“傳大士”。他常與其妻一起,白天出去替人做事,晚上歸庵弘揚佛法,苦行七年,多次得到感應,呈現瑞相。四衆紛紛前來禮佛。郡太守王傑以其爲“妖妄”,將之捕捉入獄,傳大士因此絕食十多天,後來王太守深感愧疚,又釋放了他。龐傳翕後在南朝梁時期建有龍華寺、雙林寺等著名佛教寺院,他在南朝梁、南朝陳時期甚爲當時的佛教界和世人稱道,遺有敦煌古抄《梁朝傳大士頌金剛經》一部。在史籍《禪林類聚》中記載有一段十分有趣的事情:“梁武帝請傳大士講經,大士升座,以界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這大概就是龐傳翕“般若法藏,並在身心”的最精彩表示。

在龐傳翕歸佛之前有後裔數人,皆以先祖名字之“傳”爲姓氏,稱傳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傳氏正宗。傳氏族人大多尊奉龐傳翕爲得姓始祖。

傳姓傳姓起源二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傳遽,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傳遽,亦稱驛遞、驛傳,簡稱“傳”,官位屬於“士”的一種,相當於今日的機要專遞員,或特種郵政專遞員。遽也,驛遞曰傳。《禮·玉藻》中記載:“士曰傳遽之臣。注:驛傳車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賤而給役使,故自稱如此。又古者以車駕馬,乗詣京師,謂之傳車。後又置驛騎,用單馬乗之,若今之遞馬。”在古代,凡四馬高足爲“置傳”,四馬中足爲“馳傳”,四馬下足爲“乗傳”,一馬二馬爲“軺傳”。到了漢朝時期,按大漢律,諸當乗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傳參封之。參,就是“三”。有期會絫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乗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以馬駕軺車而乗傳,曰一封軺傳。

在這類傳遽、驛傳、置傳、馳傳、乗傳、軺傳等的後裔子孫中,即有稱傳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傳姓傳姓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邊防官吏關傳,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關傳,本來是一種通關符節。在典籍《周禮·地官·司關》中記載:“凡所達貨賄,則以節傳出之。”在史籍《前漢·文帝紀·注》中記載張晏曰:“關傳,信也,若今過所也。如淳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謂之傳。師古曰:今或用棨刻木爲合符。”古代,人們進出各類關隘之時,由掌關官員頒發給一份通關符節,在不同的朝代、關隘,有不同形式的通關符節,就如同當今的通行證。古代的通行符節,多由木、竹、繒、銅、鐵、銀、金、玉等材質製作,對民多用木、竹、繒,對官多用銅、鐵、銀、金、玉,稱作“關傳”,由一式兩分而成,通關者執一半,關隘上存一半,進者辦完事出關、或出者辦完事入關,兩下進行比對,字符紋樣一致者方得通過。管理這些留關“關傳”的官員,也因此就稱爲“關傳”、“關傳員”、“關傳吏”、“關傳使”等等,尤其在中原王朝與周邊各民族之間發生爭戰的漢、唐、宋、元、明諸朝歷史時期,這些官吏的職能尤爲重要。

在這些“關傳”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關傳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關氏、傳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傳姓傳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時期蒙古族官吏巴格西,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爲氏。巴格西,全稱爲拉讓巴格西、或拉然巴格西,是蒙古民族中的一種原始官吏稱謂,漢義“傳授者”,即老師、師尊的意思。在元朝時期,巴格西爲朝廷指派給各王府的太學教師,專職教授貴族子女們文化知識,享有俸祿。千百年來,巴格西一直深受蒙古民族的尊敬和愛戴。在巴格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巴格西氏,亦有藏族引爲姓氏者。

明朝初葉以後,蒙古族、藏族巴格西氏多有按漢義冠漢姓爲傳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傳姓 分布

傳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明列第七百六十位,以婺州爲郡望。

今上海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湖北省的武漢市,臺灣省等地,均有傳氏族人分佈。

傳姓 名人明星

傳姓 郡望

婺 州:即古縉州。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遊)、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省東揚州,原轄七郡復還揚州及江州,並析置縉州;是年又復東揚州,省縉州。南朝陳永定三年(己卯,公元559年),又省東揚州,置縉州,將東揚州地併入揚州、縉州以及新析建之閩州;南朝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廢縉州,旋改東陽郡爲金華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金華郡置婺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縣(新安縣)分置衢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爲東陽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東陽郡爲婺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婺州路;元至正十八年(戊戌,公元1358年)農曆12月,明太祖朱元璋部攻取婺州路,改爲甯越府;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農曆1月,又改甯越府爲金華府。其時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一帶。

傳姓 堂號

婺 州:即古縉州。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遊)、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省東揚州,原轄七郡復還揚州及江州,並析置縉州;是年又復東揚州,省縉州。南朝陳永定三年(己卯,公元559年),又省東揚州,置縉州,將東揚州地併入揚州、縉州以及新析建之閩州;南朝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廢縉州,旋改東陽郡爲金華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金華郡置婺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縣(新安縣)分置衢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爲東陽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東陽郡爲婺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婺州路;元至正十八年(戊戌,公元1358年)農曆12月,明太祖朱元璋部攻取婺州路,改爲甯越府;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農曆1月,又改甯越府爲金華府。其時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一帶。

傳姓 姓氏源流

壹、(傳)zhuàn

現行罕見姓氏。今浙江之嵊縣有分佈。漢族姓氏。一音chuán,亦爲現行姓氏。

貳、(傳)

傳姓分布:河南溫縣、河北盧龍、浙江上虞、開化、杭州、江蘇高淳、山東五蓮、臺灣、四川簡陽、米易、湖北沔陽等地均有此姓。

傳姓起源:見《姓苑》。

傳姓 相關姓氏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