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世
拼音shì
人口約 2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151 位。
位於音姓 之後,流姓 之前。
世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15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世姓 起源
世姓起源一
源出姬姓。據《姓氏考略》雲:“衛世叔氏之後,去叔爲世氏。”《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雲:“此則系出姬姓。”顯然是黃帝后裔。
世姓起源二
源出子姓。據《孔子家語·本姓解》雲:“宋父周生節子勝,其後或以爲氏。”宋微子後裔有世氏、孔氏。故世氏系出子姓。追根溯源,也是黃帝后裔,因爲宋微子是黃帝后裔。
世姓起源三
源出祖姓。又云:“黃帝臣大封玄孫世吾爲司馬,其後以爲氏。”此當以祖輩名字爲氏。
世姓起源四
源於僧伽羅族,出自明朝時期古錫蘭僧伽羅王朝王子葛力生夏刺·昔利巴交刺惹,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爲氏。僧伽羅族,源出兩千五百餘年前遊牧於北印度地區的雅利安人(拉丁人種、伊朗人種、印度人種的祖先),有一支遷移到了印度洋上的錫蘭島,建立了僧伽羅王朝,信奉古老而原始的印度婆羅門教。世氏一族原爲外夷錫蘭國人,因此對中國的“風水之說”所形成的民俗忌諱不太在意,故而選擇該地爲世代墳塋營造之地。
世姓起源五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大夫世鈞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史籍《風俗通》中記載:“世,姓,出秦大夫世鈞。”
在世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世氏、鈞氏、軍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世氏正宗。
世姓 分布
世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其中包含有古錫蘭僧伽羅王朝王子的後裔子孫,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十一位,以鹹陽、晉江爲郡望,今族人主要分佈在福建省、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以及零星分佈於海外一些國家。
世姓 郡望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裏作爲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爲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爲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爲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爲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爲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爲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裏(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裏)、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爲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爲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晉 江:晉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稱,即今福建省泉州市。原來的泉州僅指今鯉城區一地,1980年以前,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將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爲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勞動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爲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爲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闢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爲泉州。唐朝泉州設置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遊五縣,唐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史載唐大曆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爲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並稱爲全國四大港口。五代時期,後漢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稱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轄晉江、南安、莆田、仙遊、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稱安溪)、長泰九縣。宋朝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遊兩縣爲興化郡,長泰歸漳州,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北宋時期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後,泉州成爲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爲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爲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復立泉州分省,泉州成爲“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爲“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明朝時期,全國分爲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清承明制,全國分爲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爲閩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爲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閩變事件”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金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爲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爲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爲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爲石獅市。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爲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五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爲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世姓 堂號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裏作爲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爲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爲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爲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爲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爲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爲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裏(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裏)、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爲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爲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晉 江:晉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稱,即今福建省泉州市。原來的泉州僅指今鯉城區一地,1980年以前,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將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爲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勞動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爲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爲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闢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爲泉州。唐朝泉州設置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遊五縣,唐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史載唐大曆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爲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並稱爲全國四大港口。五代時期,後漢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稱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轄晉江、南安、莆田、仙遊、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稱安溪)、長泰九縣。宋朝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遊兩縣爲興化郡,長泰歸漳州,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北宋時期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後,泉州成爲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爲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爲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復立泉州分省,泉州成爲“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爲“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明朝時期,全國分爲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清承明制,全國分爲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爲閩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爲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閩變事件”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金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爲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爲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爲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爲石獅市。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爲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五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爲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世姓 姓氏源流
壹、世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北京,上海,廣東之吳川,雲南之邱北,湖北之武漢,山西之太原、長治、運城及雁北、呂梁等地區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黃帝臣大封玄孫世吾爲司馬,其後以爲氏。”此當以祖輩名字爲氏。
2、其據《孔子家語·本姓解》注云:“宋父周生節子勝,其後或以爲氏。”宋微子後裔有世氏、孔氏。故世氏系出子姓。
3、又云:“衛世叔氏之後,去叔爲世氏。”此則系出姬姓。周氏有世碩;戰國時秦有世鈞,爲大夫;漢代有世寵,九江尉;宋代有世宸,嘉泰進士;明代有世家寶,刑部尚書。
貳、世
世姓分布:北京、上海、湖北武漢、河南溫縣、山東五蓮、臺灣、遼寧大窪等地均有此姓。
世姓起源:①相傳黃帝臣大封之玄孫世吾爲司馬,其後以名爲氏。 ②春秋時宋父周生世子(唐太宗以前,帝王及諸侯稱嫡系長子爲世子,後爲避李世民之名諱,改稱爲太子)勝,其後或以爲氏。 ③春秋時衛國世叔氏之後,去叔爲世氏。
世姓名人:
世鈞,戰國時秦國大夫。世家寶,明時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境內)人,洪武初爲大理寺卿,累官刑部尚書。
郡望: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