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三
拼音sān
人口約 2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618 位。
位於仵姓 之後,曉姓 之前。
三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18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三姓 起源
三姓主要源自:子姓。
三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子御說,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忿殺宋湣公,立公子子游爲君。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說爲君,是爲宋桓公。宋桓公這個君主的寵妃特別多,生有七個兒子:子茲甫、子目夷、子三種、子四魚、子五蕩、子六鱗、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鄭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長子子茲甫繼位,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的第三子子三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齒序名字爲姓氏者,稱三氏、種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三姓起源二
源於地名,出自滿族古居地叄牲,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叄牲,亦稱三姓,爲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稱,即今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所轄伊蘭市。叄牲的地理位置在牡丹江與松花江合流處,瀕松花江南岸,東臨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環繞,爲水陸交通要地。虞、夏、商時期,叄牲爲肅慎之地;漢、晉時期爲挹婁之地,東漢朝中葉至唐朝時期,大批漢族人開始遷居該地;南北朝時期屬安骨部的屬境;隋朝事情爲靺鞨之地;唐朝時期則屬忽汗州;遼國時期,叄牲爲五國城部之越裏吉部地,金國時期屬胡裏改路(今依蘭),元朝時期於該地設胡裏改萬戶府、斡朵憐萬戶府(今依蘭附近)。明朝時期再置和屯衛。歷史上,建州女真曾居於該地,因此在清朝初期稱其地爲和屯噶珊(古城屯),後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族人居於該此,因此改稱“依蘭哈喇”。在滿語中,“依蘭(yilan)”漢義爲“三”,“哈喇(hala)”漢義爲“姓”,故稱叄牲(三牲、三姓)。後來,舒穆魯氏赫哲族人又遷來該地。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滿清政府於四姓赫哲族人中挑“放披甲”兩百名,編爲四旗,自吉林烏喇(今吉林吉林)揀派協領一員統轄。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在叄牲築城駐守,爲清朝前期東北地區的重鎮。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設置副都統,管理旗務,鎮守地方。
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農曆1月,東北地區建行省,改將軍爲總督,叄牲改設爲依蘭府。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農曆4月,依蘭府設東北路兵備道,管理依蘭、密山、臨江(今同江)一帶邊務及東北沿邊兵備事宜,並管理依蘭等處關稅、交涉事宜,同時裁撤三姓副都統。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3月,依蘭府改置爲依蘭縣,今爲黑龍江省依蘭市治所之地。在清朝初期,叄牲曾一度爲沙皇沙俄所霸侵,後在康熙大帝詔令指揮的著名“雅克薩之戰”中被中國軍隊奪回。其地原住居民多爲女真族、蒙古族、鄂倫春族。
其地女真族、赫哲族、蒙古族中多有以居地名稱爲姓氏,稱叄牲氏、叄姓氏、叄布氏等,後多省文簡化爲漢字單姓,稱叄氏,簡筆爲三氏。
三姓 分布
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地五百六十二位。
三姓 名人明星
三姓 姓氏源流
壹、三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運城、湖北之武漢、廣東之吳川、四川之成都等地均有。漢、藏、傣、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引《姓苑》收載。宋代有三開;明代有三成志;又有三庸道,祁門縣丞。
貳、三
三姓分布:青海民和、江蘇武進、北京、湖北武漢、四川成都、漢源、臺灣新竹、臺北、臺中等地均有此姓。
三姓起源:見《姓苑》。三閭、三烏、三飯、三丘等複姓有改姓“三”者。清時臺灣土著七姓之一。
三姓名人:
三庸道,明時山西應州人,正統中安徽祁門縣丞。